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热点资讯 > 图文 >正文

马塘古迹:运渎寻迹,笪桥

人气:437 ℃ /2024-05-10 09:12:14

笪桥,位于南京市城南评事街的北口,曾经为古运渎上的一座桥梁。

由建邺路至评事街北口,路口处便是笪桥。

在评事街的路口一侧,竖立着关于“评事街”介绍的说明牌,其内容为,“评事街,东北起建邺路,西南止升州路,长580米。古为皮革作坊和皮货摊贩市场集中地,元末称皮市街,后讹音评事街,明初其一段亦称皮作坊。明清时,为繁华闹市。《运渎桥道小志》载:‘……肉腻鱼腥米盐糅杂,市塵所集,万口一嚣’。亦是南京著名的灯市,正月上灯时,火树银花,五光十色,观灯之人摩肩接踵。史上多官宦府邸和私家巨宅,著名的有明代沈琪的瞻云楼、欧阳氏的式好堂和宴园;清代的江西会馆,其前身是为慈溪太后祝寿的万寿宫。”

在笪桥北侧的栏杆柱上,写着“笪桥”两个大字,字迹看上去有些模糊;而在桥南侧的栏杆柱旁,则有一块关于笪桥介绍的说明牌,其内容为,“笪桥是东吴凿运渎河始建六桥中第二座桥,时称扬烈桥。唐代时,名为太平桥,颜真卿任南京刺史时曾在此设放生池,并亲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北宋茅山二十六代宗师笪净重建此桥,人们为纪念他而称笪桥。南宋景定二年,宰相马光祖重建此桥。明代以钦化坊得名,称钦化桥。”

笪桥南侧的栏杆柱上刻有“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一九八九年三月重建”的字样。

在评事街的路口,张贴着一些有关运渎及评事街历史的介绍,其中运渎说明牌上的内容为,“《建康实录》载:吴赤乌三年(240)‘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案,建康宫城,即吴仓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运渎,通转运于仓所。’‘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次南有扬烈桥,宋王僧达观斗鸡鸭处。次南出有西州桥,今县城东南角,路东出何后寺门。次南有高晔桥,建康西尉在此桥西,今延兴寺北路东度此桥。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渡,今之过淮水,桥名新桥,本名万岁桥。’‘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桥梁》考定西州在笪桥西、高晔桥在乾道桥附近,禅灵寺(渚)桥即斗门桥。’”

笪桥,看上去只是一座十分普通的桥,两侧的栏杆,平整的桥面,桥下的流水,路上的行人,一切都显得十分平常。

评事街的路口,还有着1898年《江宁府城图》以及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的局部地图,在这些地图上,可以看到笪桥及评事街的具体位置。

明代《南畿志》中记载,“……跨运渎者曰斗门(在三山门里)、乾道(在斗门桥北)、笪桥(在评事街北)、武卫(在笪桥西)、景定(在笪桥东)……”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鸽子桥水西流至笪桥。笪桥者,相传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也,故以其姓氏之。(今句容多笪姓,皆其裔也)。准诸古之扬烈桥,适当其地。乌衣王郎,从容观鸭,雅人深致,仿佛遇之。(《南史》:王僧虔观鸭于扬烈桥)。在唐曰太平桥。乾元佞佛,惠及众生。鲁公置池,碑文可考。(唐颜真卿为昇州刺史,奏临江带郭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昇州太平桥其一也。碑今在新廊旧钟山书院)。南宋时置有酒库,萧鹧巴之所干管也。收息犒军,于是焉取。(见《建康志》)。诗人汪瀛、汪胶尝居之,尤萧范陆,具体而微矣。(见《金陵诗汇》)。在明曰钦化桥,以钦化坊得名。成祖使都督谭深沉梅驸马处也。(驸马讳殷,宁国公主婿也。尝拒燕兵于淮安。及成祖立,召至京,阴令谭深挤之于笪桥下)。戚臣孤节,难以显诛,授旨武人,阴行毒害酷已。以其为夜市所集故,今谓之笪桥市。桥南旧有旷地一区,灯市之所萃也。上元月夜,曼衍鱼龙,光迸星芒,目不给赏。今地变市廛,而贳灯者亦徙而南矣。(市旧有料丝灯,极光明,予幼时最爱之。今市中不复见此种)。其直街曰评事街,(南通行口)。本名皮市街,曰评事街,音之转也。(《白下琐言》:一名皮作坊,见《金陵世纪》)……”

夏仁虎撰《秦淮志·津梁志》中记载,“笪桥,相传茅山笪宗师所建,故以姓名之。即古之扬烈桥(《南史》:王僧虔观鸭于扬烈桥),在唐曰太平桥,在明曰钦化桥。桥南旧有灯市。”

《新京备乘》中记载,“笪桥者,相传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也,故以其姓名之。准诸古之扬烈桥,适当其他。唐曰太平桥,颜鲁公刺升州,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此其一也。明曰钦化桥(以钦化得名)。清仍旧名,以其为夜市所集,故又谓之笪桥市。清初刑人于此。相传刘基瘗八卦石于地下镇之,然则此地为戮人之市由来久矣。”

《建邺区志》中记载,“笪桥位于评事街北口,为古运渎上一座有名的桥梁,相传此桥为茅山道教26代笪宗师所建,故称笪桥,为砖石拱结构。唐代称太平桥,明清时笪桥两边为繁华的商业夜市,正月初鱼龙(灯)纷沓,有火树银花之观。1989年,因道路拓宽改造,将古桥改为钢筋混凝T型梁。现桥长19.40米,宽12.80米,净跨度16.80米。”

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中也有“笪桥”的标记。

唐代许嵩撰《建康实录》卷二中记载,“吴赤乌三年(二四〇)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案建康宫城即吴苑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此渎,通转运于仓所。”

明代陈沂撰《金陵古今图考》中记载,“赤乌四年,东凿渠,名青溪……,西凿运渎,水自仓城东入今内桥,与青溪合,南由今乾道桥至斗门桥,达于秦淮。”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运渎水在城西北隅,自笪桥西流径望仙桥至铁窗棂出城;又自笪桥东流,至内桥与青溪合,又自笪桥西南流,过南北乾道桥,至斗门桥入于淮。”

《新京备乘》中记载,“运渎,吴赤乌三年,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南乾道桥俗名),再北过草桥(北乾道桥俗名)而西折焉。青溪水至内桥(一名天津桥)来合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一名大市桥)之水入焉。鸽子桥水西流至笪桥,又西流合草桥北出之水为运渎正河,至于鼎新桥(本名小新桥)。自鼎新桥西流历道济桥(本名崇道桥)至文津桥(清同治中建),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宋名武卫桥,即古西州桥),回龙桥之入水焉。自望仙桥迤西南流过张公桥(一名周家桥),出铁窗棂(即古栅塘故址,宋谓之栅寨门),入于外濠河。”

朱偰撰《金陵古迹图考》中,根据历代地方志文献记载推断,“吴所凿运渎,盖发源后湖,由北水关入城,循北极阁前水道(今犹有遗迹可寻),绕今中央大学之西,过大石、莲花等五桥,径廊后街、相府营、香铺营、破布营、金銮巷(今日犹有遗迹)等陂池而至笪桥,西域出城,南流入淮。”

笪桥,是古运渎上一座重要的桥梁。笪桥,孙吴时期始建于运渎之上,初称西周桥,隋唐之前称为“扬烈桥”,唐代时称为“太平桥”,北宋时称为“笪桥”及“钦化桥”,明代称为“钦化桥”,清代称为“笪桥”。

笪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也有着许多故事和传说。

笪桥在隋唐之前称为“扬烈桥”。而“扬烈”为武将官职,三国时期魏明帝设置,五品。《三国志·魏书·公孙渊传》中曾有记载,“明帝即位,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晋朝、十六国前凉、南朝宋、北魏等均有设置。

唐代许嵩撰《建康实录》中记载,“次南有扬烈桥,宋王僧达观斗鸡鸭处。”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准诸古之扬烈桥,适当其地。乌衣王郎,从容观鸭,雅人深致,仿佛遇之。”

《南史·王僧达传》中记载,“……(僧达)少好学,善属文,为太子舍人。坐属疾而于扬烈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说的是王僧达任太子舍人时,有一次以有病为托辞,却在扬烈桥观看斗鸭,因此被有司纠弹,皇上宽宥,未曾追究。

王僧达(423年至458年),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大臣,东晋南朝豪门琅琊王氏后人,东晋丞相王导玄孙,太保王弘之子,临川王刘义庆之婿。曾为宣城太守,官至中书令,封宁陵县五等侯。

在古代,人们将饲养的家禽相互争斗作为娱乐活动,如斗鸡、斗鹅、斗雁,此外,还有斗鸭。所谓“斗鸭”,就是将鸭蓄养于池中,观其相斗以取乐。根据历史记载,斗鸭最早可能出现于西汉初年,流行于江浙一带,发展于六朝,鼎盛于隋唐。

斗鸭的形式以群斗为主,游戏开始前,将准备参加斗赛的鸭子抱到斗鸭池边,开始后,将鸭子放于池中,观其相斗。鸭群相斗是忽聚忽散,往来奔突,声音响亮。西晋蔡洪在《斗凫赋》中有描写,“嘉乾黄之散授,何气化之有灵?产羽虫之丽凫,惟斗鸭之最精。禀离午之淑气,体鸾凤之妙形。服文藻之华羽,备艳采之翠英;冠缘葩以曜首,缀素色以点缨。性浮捷以轻躁,声清响而好鸣。感秋商之肃烈,从金气以出征。招爽敌于戏门,交武势于川庭。尔乃振劲羽、竦六翮、抗严趾、望雄敌,忽雷起而电发,赴洪波以奋击。”可见“斗鸭”比赛之激烈。

《秦淮志》中记载,“刘瓛,字子珪。居于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竟陵王子良,表为立馆,帝以扬烈桥故主地赐之。”

《南史·刘瓛传》中记载,“……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世祖为瓛立馆,以扬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瓛曰:‘室美为人灾,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病,子良遣从瓛学者彭城刘绘、从阳范生缜将厨于瓛宅营斋。”说的是永明7年,向齐武帝上表要求为刘瓛建立馆舍,把扬烈桥原来主人的宅邸给了他,刘瓛坚决不肯去住,只是请求齐武帝把这处上等的府第下诏作为讲堂。学生们来庆贺时,刘瓛说:这豪华宅邸难道是我的宅子?幸亏是诏令作讲堂,不然还恐怕被它害了……

刘瓛(434年至489年),字子珪,小字阿称,沛国相县(今安徽宿州)人。南朝齐学者、文学家,晋朝丹阳尹刘惔六世孙。刘瓛年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发展儒家和易学。永明7年(489年)去世,谥号贞简。

“扬烈桥”何时更名为“太平桥”,并无确切记载,到唐代时期,笪桥被称之为“太平桥”。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中记载,“……又唐乾元中,诏于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带郭上下五里,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有碑,昇州刺史颜真卿撰文,今淮清桥北,水通古青溪,西入运渎者,其遗迹之一也。”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在唐曰太平桥。乾元佞佛,惠及众生。鲁公置池,碑文可考。(唐颜真卿为昇州刺史,奏临江带郭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昇州太平桥其一也。碑今在新廊旧钟山书院)。”

《白下琐言》中记载,“唐昇州刺史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云:‘奉宣恩命,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江州兴道、迄于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淳熙间,史正志移于青溪府学,遂以旧池为泮水,乃指今县学前秦淮而言,然景定以前旧志,以府治东‘东接青溪,北通运渎’者为之,《建康志》亦引此语。鲁公表文所称太平桥,今跨运渎之笪桥,宋时名钦化;景定间,马光祖重建,更名太平,盖复唐时旧称,则放生池旧址,当在今淮清桥至笪桥一带近是,与‘东街青溪,北通运渎’正合。”

唐代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迁昇州(今南京)刺史兼浙江西道节度使,在任期间,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为题,上表《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建议自洋州(今陕西地区)至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沿城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一处(共81处),放生内容扩大到鸟兽、鱼鳖、昆虫、植物,欲使天下百姓皆知“仁慈好生之德”及于万物,使“仁爱好生之风”垂于永世。唐肃宗亲批,“予嘉乃意,所请者依。”颜真卿撰写《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上元元年(760年)三月,将清凉山侧的乌龙潭辟为江宁放生池,后又在笪桥、夫子庙等地建放生池多处,并刻有其书写的碑文。

颜真卿《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中云,“……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

颜真卿《天下放生池碑铭序》中云,“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江西、浙西诸道,迄于昇州之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带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

颜真卿(709年至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开元22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遇害,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宋代,笪桥由茅山第二十六代笪宗师重建,故以其姓氏称桥。

元代张铉纂《至正金陵新志》卷四中记载,“太平桥,在龙翔寺西南。旧名钦化,又呼笪桥,俗传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景定二年,马光祖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

明代《洪武古今图考》中记载,“太平桥,在鼎新桥东,与建安坊相对。旧名钦化,又呼笪桥。古传茅山笪宗师所建。宋改太平桥,今因名之。”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笪桥者,相传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也,故以其姓氏之(今句容多笪姓,皆其裔也)。”

笪宗师,笪净之(1068年至1113年),茅山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师,字清远,北宋金陵(今南京)人。父好道术,号达翁先生,据《茅山志》中记载,净之幼喜道法,游戏常画地作道士像。父携之入茅山,刘混康(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见而甚奇,喜跃誓不复归,父亦欣然从之。净之师事刘混康。元祐年间(1086年至1094年)与刘宗师入朝居储祥宫,混康被旨住持上清储祥宫,净之归山住持元符宫事。崇宁明年(1105年)赐号“守静凝和法师”,兼领崇禧观。修葺宫观,撰集科仪。政和3年(1113年)将嗣传印剑交与徐希和(茅山第二十七宗师),焚香书表,沐浴更衣,泊然而逝,终年四十六岁。敕封“凝神殿伺宸守静凝和法师”。

关于笪桥,相传为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故称“笪桥”。但也有说法称“笪桥”是北宋时笪深所建,笪深为北宋初年的进士,博学多才,辞官之后曾定居金陵,教授弟子百余人,筑桥以济行者。直到现在,很多笪姓之人都视笪深为笪姓的开山鼻祖。

关于“笪”姓的建桥者还有其他传说,如《句容县志》卷九中记载,“笪道源,仁宗时江宁守钱公辅荐之朝,不就,尝筑桥以济行者,名笪桥,有文集行世。”还有传说笪重光在金陵曾建桥一座,起名笪桥市。笪重光(1623年至1692年),清代书画家,句容人。

笪桥的栏杆上写着“北宋道教宗师笪净重建此桥”,其“笪净”或许是指茅山二十六代宗师笪净之。

南宋景定年间(1260年至1264年),马光祖重建笪桥,并复称唐代时名太平桥。《白下琐言》中有记载,“……鲁公表文所称太平桥,今跨运渎之笪桥,宋时名钦化;景定间,马光祖重建,更名太平,盖复唐时旧称……”明代时期,因这里有钦化坊,改称钦化桥,实际上在宋代以前也有“钦化桥”的称呼。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南宋时置有酒库,萧鹧巴之所干管也。收息犒军,于是焉取(见《建康志》)。”

《秦淮志》中记载:“宋代仓库之近接淮水者,若公使酒库,在天津桥侧。马光祖建,唐烁记。回易库,在斗门桥西。见钱库,在饮虹桥下,保宁坊西。凤台酒库,在天津桥西。北酒库,在太平桥西。大军仓,在下水门内,北接广济仓,广济西仓,在大军仓后,崇道桥南。并见《建康志》。”

南宋时期,北宋以来依靠酒类专卖收益充斥军费开支的政策在南宋得以延续,不仅全面继承了北宋的榷酒制度,而且酒库林立,成为南宋社会的一大景观。江宁府为北宋时江南重镇,南宋初改为建康府。“中兴以来,创酒库于建康府者,行宫一库、本府三库、江东安抚司二库、淮西总领所四库、侍卫马军司一库、御前诸军都统制司十八库,总二十九库。”

宋代时期,这里建有一座极大的酒库,由萧鹧巴负责经营,所得利润均作为犒军之费。《宋会要辑稿》食货21之七中记载,乾道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诏:建康府笪桥酒库并见管钱物、米曲、醅清、银器什物及脚店等,并依旧拨还萧鹧巴军,差人前去交割管干,开酤收息钱充激赏等支用。”

萧鹧巴,南下归宋的契丹人,位至三衙管军,萧鹧巴的任用打破了宋代通常不以外族人管军的传统,此事的前后原委,颇具有戏剧性。宋代张端义撰《贵耳集》中曾记载,“萧鹧巴恭奉孝庙击球,每圣语许除步帅,久不降旨。孝庙亦以北人不欲处三衙。忽鹧巴醉中语侵孝庙云:‘官家会乱说,许臣除步帅数次,久不降旨。’孝庙怒,送福州居住。居数月,德寿忽语孝庙云:‘萧鹧巴如何不见?’孝庙举前说奏知。德寿云:‘北人性直,官家不当戏之。’唤取归来,德寿赐钱五千缗,仰福帅津遣赴阙,仍旧还职。及德寿发引日,鹧巴号哭于路欲绝。北人归顺本朝,真终始而不变者也。”

《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笪桥北坡曰党人碑,宋宣和中刻石处也。”所谓“党人碑”,是指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拜相后,为打击政敌,将司马光一下共309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称为“党人碑”。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徙。后世,党人的子孙们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诗人汪瀛、汪胶尝居之,尤萧范陆,具体而微矣(见《金陵诗汇》)。”

“尤萧范陆”,是指南宋时期诗坛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大家,其中列入的杨万里主张撤下自己换上萧德藻,故称为“尤萧范陆”,当时被称为“中兴四大家”。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过笪桥》,诗中云,“轻风欲动没人知,早被垂杨报酒旗。行到笪桥中半处,锺山飞入轿窗来。”乘坐着轿子,行至笪桥,掀开窗帘,猛然之间看见不远处紫金山青灰色的轮廓……,这样的景色在如今已经根本无法看见了。

杨万里(1127年至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24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2年(1206年)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如今在笪桥附近,到处可以看见杨万里《过笪桥》的这首诗。

明代时期,因附近有钦化坊,桥名又称为“钦化桥”。笪桥、钦化桥两名混用。典籍史料中称“笪桥”者居多,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在明曰钦化桥,以钦化坊得名。成祖使都督谭深沉梅驸马处也(驸马讳殷,宁国公主婿也。尝拒燕兵于淮安。及成祖立,召至京,阴令谭深挤之于笪桥下)。戚臣孤节,难以显诛,授旨武人,阴行毒害酷已。”

《秦淮志》中记载,“钦化坊,笪桥市,旧名钦化桥,一曰钦化坊。其西南有安远楼、和熙楼,今废。”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记载城内三十六坊中,内桥以南,御街以东有东锦绣坊、两处状元坊、嘉瑞坊、长乐坊、东市坊、长春坊、武定坊等,御街以西有西锦绣坊、报恩坊、安乐坊、金泉坊、舜泽坊、金陵坊、建业坊、凤台坊、西市坊、鹭州坊、宽征坊、清化坊、钦化坊等。《金陵十八坊》一文中称,“钦化坊(方谓扎灯作坊)”。

《上元县志》卷四中记载,“评事街,南通三山街,北抵笪桥。图志名作皮作坊。今通皮场巷。旧志作钦化坊。”六朝以来的坊名,有些并非为里坊,而是成了街市。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桥的东堍桥壁上尚有一块修桥碑记。碑为长方形,上面刻有四行楷书,内容为“大明成化四年岁次戊子六月望日重建”,四字一行,从右至左。“成化四年岁次戊子六月”为1468年,或许此桥在明代也曾经重建。

明代永乐年间,在笪桥附近发生过一起震惊朝野的事件,受害者为朱元璋的女婿、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

梅殷(1360年至1405年),字伯殷,归德下邑(今商丘夏邑)人,明朝初年外戚、将领,汝南侯梅思祖之侄,明太祖朱元璋之婿。洪武11年(1378年),娶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任驸马都尉。建文3年(1401年)奉命镇守淮安,永乐3年(1405年)十月,溺水而死。

梅殷精通经史,长与骑射,又一表人才,深受朱元璋的宠爱,将其招为驸马。朱元璋弥留之间,再三嘱咐梅殷要尽心辅佐朱允炆,遇有犯上作乱之事,要他率师讨伐。朱允炆即位之后,感到藩王权力过大,危及朝廷安全,便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削藩主张,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王的兵权。朱棣看到削藩来势凶猛,于建文元年(1399年),借口讨伐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变。梅殷遵照明太祖遗嘱,全力辅佐朱允坟,率部在淮安阻击朱棣的燕兵,朱棣只得改道凤阳攻南京,从此对梅殷怀恨在心。朱棣夺取皇位后,为削去梅殷的兵权,强迫宁国公主写血书召回梅殷,并下定了杀梅殷的决心。先指使陈瑛诬告梅殷,收养亡命之徒以谋不轨,并将梅殷的家人充军辽东。永乐3年(1405年)冬天,梅殷在上朝时途经笪桥,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把他推落运渎,溺水而死,然后上奏说是梅殷是投水自尽。

其实,关于梅殷之死的说法也有很多,究竟是“坠桥而亡”,还是“舟经桥下”或“自赴水死”?另外,关于遇难的地点,史籍记载有两种说法,《国榷》中记作“舟经竺桥”,《明太宗实录》中记作“经竹桥”(竺桥),而《明史》中记作“笪桥”。从笪桥和竺桥的所处的位置来看,竺桥则更临近宫城,梅殷四鼓入朝从府第至大内,应当路经竺桥而非笪桥,“笪桥”可能是因为因字形相近而致误。“竺桥”位于今南京龙蟠中路和珠江路交界处。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庭市桥”,该桥位于珠江路东段原西华巷北侧。

笪桥作为闹市口,据说在清代时期,曾经是江宁府的刑场之一。当地有句歇后语,“上笪桥市——挨刀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哭庙案”的金圣叹是在三山街被行刑(一种说法为在笪桥刑场),曾有首诗词写道,“巧将漕米售金银,枉法坑儒十八人。天道好还君不悟,笪桥流血溅江滨。”“丁澜侠骨世无伦,哭庙焉知遂杀身。纵酒著书金圣叹,才名千古不沉沦。”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以其为夜市所集故,今谓之笪桥市。桥南旧有旷地一区,灯市之所萃也。上元月夜,曼衍鱼龙,光迸星芒,目不给赏。今地变市廛,而贳灯者亦徙而南矣。”

清代甘熙著《白下琐言》中云,“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

《新京备乘》中记载,“笪桥灯市,桥南旧有旷地一区,灯市之所萃也。上元月夜,鱼龙曼衍,火树银花,城开不夜。灯以料丝灯为最,亦有以绫绸制为各种人物,争奇炫异,入市者如身入广寒宫。今地变市尘,而业灯者亦徙而南,已无复昔日之盛矣。”

程先甲撰《金陵赋注》中记载,“笪桥旧有灯市,蔓延于评事街,比岁稍寥落,而县学文庙称盛焉。”

潘宗鼎撰《金陵岁时记》中记载,“府县学前、评事街,皆灯市也。洪杨未乱以前,盛称料丝灯,予不及见。惟明角之制有三星、八仙、聚宝盆、皮球、西瓜、草虫、金鱼之类,楼船则以碎玻璃条为之。他如绢制之灯、花鸟虫鱼,亦复惟妙惟肖。壁灯中有人物各种,惟走马灯最极灵巧。光绪间,财帛司供神以棉絮制成元宵形,又以纸为方糕、馒首,盛以纸盎,几欲乱真。”

夏仁虎撰《岁华忆语》中记载,“新年灯市,旧聚于评事街,迤北至笪桥,近年则夫子庙为多,鱼龙蔓衍,士女杂沓,游人稍倦,咸就得月台啜茗,而钟山面临淮水,风景殊佳。”

《秦淮志》中记载,“笪桥灯市,为金陵一胜。正月初,鱼龙纷还,有银花火树之观。其中剪彩,五光十色,尤为佳妙。后乃移于评事街。”

张汝南的《江南好词》中有一首诗词云,“江南好,灯市一条长,琉璃盏宜供古佛,麒麟灯好送新娘,耍货趁排场。”其中的注释云,“评事街元宵前卖灯,名灯市,新嫁女正月必送灯,麒麟送子灯,所必有也。”

《首都志》中记载,“灯节以笪桥、评事街、夫子庙等处为盛。”

清代,笪桥南侧有一片开阔空地,为夜市和灯市所在。灯节期间,从昇州路口的评事街开始,一直向北延伸至笪桥以北的木料市,一路灯光连绵,彩灯高悬,称为“笪桥灯市”,为当时“金陵一胜”。“上元月夜,曼衍鱼龙,光迸星芒,目不给赏”,每到正月元宵,人们就来这里玩龙灯、买花灯,人声喧闹,形成了早期的灯市。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和笪桥灯彩市场的萧条,很多扎灯艺人就把灯挑到夫子庙去卖,逐渐夫子庙就演变成为花灯市场的集散地。

今日的笪桥,已经是一座普通的行道桥,连接着内秦淮河的两岸。

搜索更多有关“ 马塘古迹:运渎寻迹,笪桥”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