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后期魏延是唯一的大将,魏延死后蜀汉还有8员大将
1、罗宪。264年,也就是蜀亡之后的第二年。罗宪带着2000人的亡国部队硬扛东吴6万扫秋风大军。足足守了永安6个月。对手里有陆抗、步协等人,是孙休当时能凑齐的最强将领配置。
不仅如此,永安城内还有病瘟、成都正在搞兵变,蜀地上百座城池无主。且还不是龟缩挨打:面对步协率领的前部军队,首战就做到了运动歼敌。于是孙休大怒,又增派陆抗的3万前去支援。
成都平乱后,罗宪被司马昭召回晋都,被封为“凌江将军、领武陵太守”——《蜀志》。顺带带了一波亡国将领,都得到了册封。成为晋臣后,刷了东吴一波数据,多次大破孙恢、唐咨等人。
到了司马炎时期,又拔为“安南将军,假节。”对了,《晋书》还单列一传,是名副其实的西晋名将,列侯。算是变相为蜀汉报了国仇。
2、霍弋。晋初名将。大晋国的南中都督、获封侯:负责晋吴边境防御。带着一批亡国蜀将:杨稷、毛炅、董元、马融(马忠之子)等常年对交趾用兵。在8年内控制了交州全境。三分天下,请问,东吴一共有几个州?
《华阳国志》:
《三国志》和《晋书》:
8年后,东吴的确是收回了交州,但一是出兵10万;二是此时:霍弋已死,稷等必不得救——《晋书列侯传》。
值得一提的是晋灭蜀时,霍弋主动请战——请南中军北援成都,可惜被刘禅拒绝了。若能获准,当时邓艾虽破绵竹,但雒城防线还没丢。当初庞统就是在雒城被流矢所害,而刘备也曾被刘循堵在雒城1年。
事实上与姜维和罗宪相似,刘禅投降时,时任南中督的霍弋仍然控制着南中六郡。一直到刘禅被册封为安乐公——确保旧主性命无忧,才举兵北投。
3、廖化。不少人瞧不起他是演义所致。然而在正史里,廖化在北伐里堪称战功赫赫。有两个例子:一是《魏书》记载的238年,凉州名将郭淮准备派2位太守夹攻廖化。
——这个方案送给曹睿之后,被认为是可行性不高的。然而在诏书送达前线之前,魏军就败了:郭淮手下的广魏太守王赟战死,另一位太守游奕则被击溃。
第二个例子出自《三国志郭淮传》:公元248年。廖化独领一军在阴平吸引郭淮的火力。掩护姜维北出石亭,促成了蜀汉接收部分羌兵部队的任务。
我想说的是,像第1个战例根本没有被《三国志》收录。而敌国或许是认为很重要,反倒被录了下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读完《魏书》之后有时不得不怀疑,像廖化这样活到蜀亡时的老将,究竟有多少功绩被陈寿掩埋。而且还不能单独列传。
如今形容老迈无用,35岁以上就找不到工作。事实上在各行业中,技能精熟的岗位哪个不是靠着“十年磨一剑”的艰苦沉淀。廖化就算是资质平平,作为一个在军中效力多年的老兵油子,凭什么就不能靠积累经验终得大成?
若论游戏数值,廖化被郭淮吊打。而在历史上,郭淮却是廖化刷数据的工具。老将军也不会想到身死之后,成为被后人嘲讽为千古名句吧?
4、张翼。担任南中督时刘胄叛变。部将建议他应立即回成都请罪——坦白从宽?而张翼决定先准备好军需再回京。最后,马忠用张翼的军需平定了叛军。这算不算将才?比较一下处事风格,是否和于禁类似?
曹操的青州兵经常劫掠老百姓,于禁决定惩治,于是青州兵诽谤于禁。于禁的部将建议应赶快回营向曹操禀明实情。于禁认为形势紧迫,决定先准备防御。确保曹操的安全。立了首功。这么来看,张翼是不是具备了相当治军名将的能力呢?
5、柳隐。诸多史料验证:小黄忠。先是跟姜维北伐,常陷阵,履立战功。蜀汉最后一战,作为姜维“前出围守战略”的一员据点将领,坚守黄金围一直到亡国。就算钟会进了剑阁,黄金围也还是在他手上。直到刘禅下令,才缴械投降。
最后被晋文帝册封为西河太守,第3位晋初名将。捎带,那些说蜀汉是阻碍华夏一统绊脚石的,此时孔明已死30年。这些不辱使命的蜀将们脑子是进水了吗?面对强敌还要负隅顽抗?
6、张嶷。文武双全。名副其实的“小诸葛”,正史里“七擒七纵”的主角。担任南中督期间,修筑不少“坞城”抵御南蛮入侵,是蜀汉治戎的关键性人物。其功绩类比邓艾筑垒堡抵御秃发树在西域的渗透。
谋略方面:一是判断出降将刺杀费壹的图谋。二是与诸葛瞻讨论东吴局势时:准确预言了诸葛恪败亡的结局。武艺方面:刚出道时只身杀退20多员土匪,救出县令夫人。第一次北伐虽败亡,但临死前杀死数倍于本部的魏军。
读完《裴注》,你会发现诸葛亮前期为蜀汉培养的诸多2、3代将领,绝对不是你感觉上的废柴角色。
7、诸葛瞻。陈寿心目中的废柴。但从临阵表现来说,正史说得很清楚:大破邓艾前军。
除了经验不足,没有统兵经历之外,其时人心思统的内部环境也是诸葛瞻败亡的主要原因。假设一下,如果是霍弋、廖化这样的老将在绵竹坐镇,大概率会据险而守,待姜维回援。
而天赋出众,独缺资历的诸葛瞻,反而急需一场酣畅淋漓的野战胜绩来证明自己。再加上江油速降、阳平关破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过来。初临阵的诸葛瞻,缺乏的还是时间而已。
8、王嗣。王嗣之于姜维,类比与: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还有被夏侯惇从袁术那里挖来的韩浩。属于辅佐大将的足食足兵之才。你以为穷兵黩武的姜维9伐,实际上是建立在陇西夷族的诚心归附的大好局面。
兵法曰:车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什么萧何位列开汉四大功臣之首?比起演义里的“大战三百回合”“天下第一武功”。真实战场上的军需人才,才是千军易求,一将难得。
姜维北征,每次都要把他带在身边。王嗣还帮助蜀汉招纳了不少夷族人心,为军事行动铺平道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批外族内迁蜀汉,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地方。
当然了,这里还没算在演义里就很出名的:夏侯霸、傅俭、马忠。以及被陈寿埋没,隐藏在魏书、吴志里的什么:王伉、蒋斌、庞宏(庞统之子)、董厥、宗预、王基、施绩等等……
这些人,按照各类史料记载的功绩,都是吊打什么文鸳的存在。正史上的文鸯,只身杀入千人阵,往返6、7次,杀上百人,可以说比《演义》里的吕布还要强。但既然是真实历史,就要按照史记的逻辑来。
真实的文鸯。亡命逃亡:有勇无谋。叛而复投:政商低下。虚领赏赐:治军无力。尽管有都督三郡大破夷族的功绩,拜护军,假节,最后还是因为反复无常,没能讨得司马炎的信任,遭诽谤而被夷族。
同为晋初名将,文鸯比司马昭、司马炎“义之”,并善终的罗宪、霍弋和柳隐如何?自有公论。
推荐
- 1涤纶是什么材质190
- 2夏季防火安全教育内容102
- 3辽宁省各市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盘点341
- 4紫外线能透过玻璃窗吗305
- 5致敬爱的老师一封信1500字237
- 6word怎么做表格步骤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