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眼里的滁州 作为滁州人你必须要知道的事
5月26日-28日
“山川共情 文脉同源”
宁滁安三地文化探寻
网络主题活动成功圆满举办
↓↓↓
滁州,冲上热搜!(←点击查看)
活动期间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
“南京太仆寺为什么在滁州”
“关于朱元璋的那些传说”
“从中都城到中华门”
“600年前的凤阳人一直在”等
话题开展研讨交流
第一期第二期精彩发言摘编
已于近日推出
↓↓↓
南京、滁州、安顺三地有何渊源?看完你就明白了(←点击查看)
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点击查看)
今天
美好滁州继续推出第三期
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编
以飨广大网友
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之五
夏玉润朱元璋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主编《凤阳花鼓全书》,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主编《中国剧目辞典》(350万字)。创作电视专题片《花鼓沦桑》(撰稿作曲),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电视一等奖、中国电视三等奖。撰写8集专题片《凤阳花鼓》,中央电视台播放。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浅谈“宁滁安”三地之间文化连接之纽带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宁滁安三地明文化探寻”。而连接三地文化之纽带,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
一
渡江战役前,朱元璋队伍由两部分组成
朱元璋曾说过:“予自兵兴,十有余年,所将之兵从渡江者,皆濠、泗、安丰、汴梁、两淮之人,用以功取四方,勤劳甚矣。以其为亲兵也,故遣守外郡以佚之。”除他所说的汴梁外,其余的地方均属于明代凤阳府。主要是凤阳府的人帮助他取得了天下。
渡江战役前,朱元璋队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郭子兴队伍(郭家军):定远、凤阳人。第二部分是朱元璋自己的队伍(朱家军)。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入濠州城,投奔郭子兴,并成了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四年正月南略定远,离开濠州时仅带了24人,这是朱元璋的最初队伍,均是凤阳、定远人。攻下定远后,朱家军已有近3万人。至正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攻下滁州。接着,郭子兴的队伍也来到了滁州。两军并成一军,近5万人。
在朱元璋驻守滁、和期间,凤阳府其他州县以及巢湖水军纷纷投入朱元璋,其中就包括常遇春等人。
郭子兴死后不久,朱元璋于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二领军渡江。渡江战役成为朱元璋队伍的分界线,90%以上明初开国功臣(公侯)均是渡江战役前投奔朱元璋的。渡江后,在攻打集庆过程中,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阵亡。从此,郭家军的队伍并入了朱家军。
在上述凤阳府地区中,凤阳、定远两县的民众是朱元璋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全国各地卫所大多都有凤阳、定远籍的军官,且官高位显。
二
南京城内的公侯,主要是渡江前的将领
建立明王朝后,最初跟随朱元璋创立天下的凤阳府开国功臣们都成了京都鼎臣、封疆大吏。其中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被封为公侯者,大多数是凤阳府人。28侯中,有14人是凤阳、定远人,且全部排名在前。
洪武四年统计,南京城中“公侯族属”达1197户,计其人口达万人左右。如果再加其他军官、军士,估计十倍以上。故明初贝琼诗曰:“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凤阳府籍的军士,成了南京城的主人。把上述凤阳府籍公侯、军士们说成是南京人,也未尝不可。
三
南京城的主人——朱元璋部队占据贵州
贵州一带的民众,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早在洪武五年,在明军的军威下,贵州土官开始归顺。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将军,率师征滇。仅一二年间,西南一带全境平定。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召回征滇军队,留沐英镇守。沐英(1344-1392),凤阳府定远县人,朱元璋的养子。在云贵一带军队中,凤阳人占较大的比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贵州都司”,下辖18卫和2个一级守御千户所,是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由于贵州的地理位置、民众构成十分特殊,所以这里的都司不仅管辖当地军卫,还直接管辖部分州县。再加上军卫移民的人口多于当地民籍人口,所以军籍移民文化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体文化。
安顺屯堡有“三十军屯、四十九堡”之称,明代安庄、普定、平坝三卫并列,往东还有威清卫,往西关岭守御千户所,大量屯军分布在交通主干线上,形成了较为密集的屯堡区域,其军户、民户之多在明代贵州各卫中居于前列。
明初进驻贵州的卫所武官,绝大多数袭职于明末。明亡后,卫所武官大多依附了清朝,有的还转为武职。后裔大致有两大去向:一是世代聚居在卫所驻地,坚守着汉人的身份与文化传统,形成了点状分布的“屯堡”村落。二是随着军户人口的增长,逐渐与少数民族共居。其中居住在“屯堡”村落的军卫后裔,称“屯堡人”,并成为今天的贵州省平坝、安顺、镇宁、普定、长顺等县市内明初屯军后裔的专称。
在上述地区的部分屯堡中,“屯堡人”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其主流服饰“凤阳汉装”,是一种源于明代南直隶凤阳府的汉族妇女服饰,具体表现在:发型为高束前发,形若鸡冠,梳三绺头,称“凤头笄”;穿青布上衣,袖口较大,前襟刺绣花边;佩戴大耳环;不缠足,脚穿绣花翘尖鞋。对此,当地学者对“屯堡人”“凤头笄”作如下解释:屯堡人还有“屯军堡子”“屯田子”“堡子”等别称或简称。又因其妇女为天足不裹脚,故又被称为“大脚”“凤头笄”“凤头鸡”。“凤头鸡”当是与“凤阳头籍”“凤头笄”之音近意误所致。外地人不知其详,见其妇女衣着头饰与其他汉民不同,以为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于是更有“凤头苗”之误称也。
屯堡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移民大多是军籍移民,因首领及人数较多的军士,均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府籍人,他们必然把原籍的文化带至安顺一带。由于凤阳府定远人、朱元璋义子沐英及其家族一直是云贵地区的主帅,有明一代凤阳府籍军士们在这里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占据着主动权。他们和当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带有移民色彩的特殊民俗,一直沿袭至今。
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之六
郑心一滁州电视台《皖东纪事》《滁州人》专题栏目制片人,《新滁周报》文化版编辑。新闻、专题节目二十多次获国家、省级政府奖暨广播电视新闻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华声报》《文汇报》《杂文选刊》《青年文摘》等发表作品二十多万字。散文曾获全国性散文大赛一等奖。
从“淮右”到“江左”
——由“徽京”一词看滁宁两地的文化认同
六百多年前,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在他的《阅江楼记》一文中写到大明的江山是“起于淮右,立业江左”。这里的“淮右”是指滁州,包括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等地在内的广大区域,而江左则是指南京。这是滁州——南京两地紧密关系的首度皇家发布。
今天,南京是滁州人出行的第一选择。看病、购物、旅游休闲,首选地是南京,甚至南京还成为了滁州人置业创业外向发展的首选地。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有30万滁州人,几乎占南京人口的4%。滁州大街上的车牌,除了“皖M”,最多的是“苏A”。以至于在安徽、江苏两地的民间,南京有着“徽京”之说,看似戏谑,却透露出两地人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其中的三朝建国与滁州密不可分:东晋的司马睿在渡江南下前,正是在滁州的琅琊山韬光蓄力,谋划图远,才有琅琊山的得名,才有了后来的“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东晋开国;南唐第一代国主李昪,幼年时流落在凤阳临淮一带,为寺庙僧童,后被杨行密收留,入身行伍,终成南唐大业;与李昪有着惊人相似经历的是洪武帝朱元璋,也是由凤阳寺庙小僧而成大明国君。
在南京的城建史上,有三次高峰期,一次是三国的孙权建立建邺城,奠定六朝南京的格局;一次是南唐李昪改造六朝、隋唐的城址,承前启后,今天南京城南段还保留原来的风貌;第三次是明代朱元璋扩大南京城的建制,南京城第一次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皇城。
朱元璋起兵凤阳,以滁州为根据地,进据金陵;又以金陵为依托,谋取天下。大明建国后,许多淮右功臣勋爵进入南京,同时代的诗人贝琼说“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南京城内王公贵戚多达1197户,估计人口达万人左右。其中淮右将臣占绝大多数。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淮右人的深度融入,并且从帝王到宰辅到文臣武将,对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的再塑造和再定位。甚至,“南京”的得名也源自朱元璋,并且将管理马政的南太仆寺衙署也设立在滁州,将中央机构设立在首都之外,这是罕见的。
现在从南京经江浦到滁州,再到凤阳的古驿道仍然眉目清晰,铺递和建筑遗存比比皆是,有市级文保单位赤湖铺桥、省级文保单位清流关、国家级文保单位池河太平桥等,这在整个华东地区极为罕见。在沿途珠龙驿设立的广武卫、池河驿设立的飞雄卫、红心驿设立的英武卫,无不凸显出这一条皇家规格的古驿道的特殊地位。
今天,“中国明清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包括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和凤阳。其中只有南京和凤阳的城墙属于皇城城墙,规格最高,其他的则属于二级王城或者州府级规格。
南齐诗人谢眺说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很多,南京能以帝王州独出其表,滁州给予了很大的支撑。
朱元璋也是南京实现跨江发展的第一人,他首次把江北的“江浦”建设为“卫星城”,实现跨江发展。洪武九年(1376),“江浦”县由滁州、和州、六合析地而成,所以历史上,江浦就与滁州有着连筋带肉的关系。在明代,一直把江浦、和州、滁州作为南京的卫星城市来发展。
在今天的滁城,还有和南京一模一样的地名,比如四牌楼、文德桥、鲜鱼巷、南台巷、上水关、下水关。南京有乌衣巷,滁州有乌衣镇。如此众多完全相同的地名,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宁滁两地高度融合的证明。
不论是明代的“南直隶”,还是清代的“江南省”,江苏、安徽一直同属一省。清代后来实行两省分治,江宁府作为安徽的省府仍然长达100多年,可谓是家好分、情难舍。清代江南贡院每三年一度的会考,数万名来自江苏、安徽的考生会在一起,考在一处,这些文化的种子,更是在心理上很难分家。
2000年,南京首次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概念,滁州作为8个核心区域城市之一,在南京市的发展规划上,滁州的凤阳县和江苏的淮安市一起,成为南京北向纵深发展的两大支点。今天的南京经济正由“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转变;滁州的经济,也由早先的“清流河时代”,向“长三角时代”升级。扬子江成为了滁宁两地经济发展的同源同脉。深度融合,借力南京,抓住机遇,借势而上,已经成为滁州人的共识。
在南京的周边,没有哪一座城市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南京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滁州向南,南京向北,滁宁两地正在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的速度实现双向奔赴。“徽京”一说,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写照,看似戏说,实则讲真。
来源:滁州市委网信办
初审:邓忠航
审核:王琼 审签:王青
投稿邮箱:czrbxmt@126.com
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古老根脉绽放时代之花
推荐
- 1涤纶是什么材质190
- 2夏季防火安全教育内容102
- 3辽宁省各市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盘点341
- 4紫外线能透过玻璃窗吗305
- 5致敬爱的老师一封信1500字237
- 6word怎么做表格步骤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