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怎么才能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为何只有唐宪宗削藩成功
唐宪宗从小就仰慕唐太宗和唐玄宗,他继位后,日夜不忘恢复祖宗基业,他曾对大臣说:“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
唐宪宗在位十五年,他先后平定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成德、平卢、卢龙等藩镇,成为“安史之乱”后唯一一位再度统一天下,实现大唐中兴的帝王。
一.平定西川,确立以法度裁制藩镇的策略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刚刚登基不久,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其心腹刘辟自立为留后,并上书要求继任西川节度使。
唐宪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刘辟的请求,并任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征刘辟入朝担任给事中。
刘辟早有割据西川之心,于是他招兵买马,准备以武力抗拒诏令。袁滋听到消息后,一直逗留不前,不敢前往西川赴任。
唐宪宗将袁滋贬官后,考虑到自己根基不稳,于是暂时妥协,批准刘辟任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
但是刘辟得寸进尺,元和元年(806年)正月,他上书请求兼任三川节度使,被唐宪宗拒绝后,刘辟率兵攻打东川,准备武力夺取东川。
唐宪宗召集大臣商讨西川事宜,许多大臣以“蜀险固难取”为由,主张对刘辟姑息妥协。
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杜黄裳的这番话意义重大。首先它确立了唐宪宗一朝对待藩镇的策略:以法度裁制天下。其次是它对这次平定西川提供了可行之策,以高崇文为主将和不设监军是最后能顺利平定西川的重要原因。
元和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宪宗命高崇文带领五千神策军,并派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领兵两千助战,还有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也领兵协同作战。
征讨西川的战役比较顺利,高崇文用了九个月就攻入成都,生擒刘辟。
平定西川后,唐宪宗下诏调整西川的行政区域,并要求西川的租税必须上交朝廷,同时在西川选拔优秀的人才进京做官,通过这些措施,大唐中央政府取得了对西川的控制。
二.和平收服魏博,为最终解决藩镇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逝,其妻准备立长子田怀谏为节度使,但是魏博将士却心向时任内兵马使的田兴。
田兴的祖父田延恽是魏博首任节度使田承嗣的叔父,父亲田延玠为人忠义,曾经劝说当时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不要与朝廷对抗。
田兴受父亲的影响,对朝廷也非常忠心,他被魏博将士拥立后,上表朝廷,请求归顺。
田季安的死讯传到京城后,唐宪宗马上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理魏博。对此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宰相李吉甫坚决主张对魏博开战,以武力解决魏博。而另一位宰相李绛则认为可以不战而胜,他认为魏博肯定会主动归顺。
最终李绛说服唐宪宗,元和七年十月十日,魏博镇监军上报田兴要求归顺朝廷的消息。
李绛劝唐宪宗下诏册封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并赐名“弘正”。为了彻底收服魏博镇,唐宪宗还派裴度前往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魏博的归顺,对于元和中兴至关重要,它是唐宪宗收服的第一个强藩,魏博的归顺为日后平定淮西和淄青打下坚实基础。
三.最艰苦的削藩战争——平定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还以吴少阳的名义上奏,请求朝廷批准吴元济担任淮西节度使。
吴元济还派兵劫掠舞阳、叶县、鲁山、襄城等地。
唐宪宗在招抚失败后,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十七日,发布《讨吴元济诏》,正式向吴元济宣战。
“甲子,以严绶为申、光、蔡招讨使,都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制削吴元年官爵,命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之”。
战争打得异常艰苦,以统帅的更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和九年十月到元和十年九月。这一阶段主帅是严绶,他的指挥能力一般,在兵力占优的情势下,他采用消极防守的策略。只有李光颜和柳公绰在局部取得了一定胜利。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请求赦免吴元济被拒绝后,两人采取各种手段破坏朝廷征讨淮西的活动。
元和十年四月,李师道派人放火烧毁朝廷在河阴地区的粮仓。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李师道派人将主战的宰相武元衡刺杀,另一位主战的大臣裴度也被刺客袭击,受了重伤。
李师道企图通过这些暴力活动恐吓唐宪宗,让他知难而退,但是唐宪宗却毫不退缩,继续讨伐淮西。
第二阶段从元和十年九月到十二年七月。这一阶段主帅为宣武节度使韩弘。
这一阶段,唐军在北面战场攻克郾城,迫使淮西军抽调兵力前往北线,为之后在西面战场的李愬“雪夜下蔡州”创造了条件。
在西面战场,高霞寓率领的唐军在铁城遭遇惨败,唐军全军覆没。朝廷要求罢兵的呼声高涨。
唐宪宗仍然坚定不移:“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遂以罢兵乎”?
元和十一年,李愬出任邓唐随三州节度使,负责指挥西面战场,李愬的上任使西线战场取得较大进展。
第三个阶段从元和十二年七月到战争结束。这一阶段,唐宪宗果断任命裴度为主帅,裴度到任后,废除监军使,军队指挥权完全归将领。
元和十二年十月八日,李愬向裴度汇报奇袭蔡州的计划,得到裴度的批准和支持。
十月十五日,李愬带领九千人马,突袭蔡州。当晚大雪纷飞,给大军的行进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也增加了突袭的成功性。
为了保密,李愬没有告诉将士们此行的目的地,直到东行六十里来到张柴村,这里距离蔡州已经很近,此时李愬才说出这次的目的地是蔡州。
将士们都以为这次有去无回,但是迫于军令不得不继续前行。
官军到达蔡州后,蔡州守军根本想不到官军会出现,根本没有防备,官军轻易地攻下了蔡州,将吴元济抓获送往京师。
四.削藩最后一战——平定淄青李师道
淮西被平定后,对其他藩镇产生极大的震慑力。
元和十三年,成德的王承宗向朝廷献出德隶二州,输赋税请官吏,归顺朝廷。幽州节度使刘总随后也归顺朝廷。横海节度使程权“内不自安,请举族入朝”。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遣使上表,请以长子入侍,并献沂、密、海三州”,本来这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是李师道在妻妾的反对下,撕毁了与朝廷的协议。
元和十三年七月,唐宪宗“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
这次讨伐李师道的主力是韩弘的宣武军、李愬的武宁军和田弘正的魏博军,由于朝廷的攻势凌厉,李师道不得人心,元和十四年二月,李师道手下大将刘悟临阵倒戈,生擒李师道。
五.唐宪宗为何能取得元和中兴的伟业?
1.财政因素
我们知道,打仗拼的是财力,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是无法进行一系列的战争。
唐代宗和唐德宗尽管未能成功削藩,但是他们发展经济,选用刘晏和杨炎两位理财能手整顿财政。
唐德宗时朝廷的财政收入达到一千三百万六千贯,比唐代宗末年的收入翻了一倍。
到唐宪宗时,全国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三千五百一十五万贯。
由于唐宪宗在位期间多次进行削藩战争,耗资巨大,尽管此时国库比唐代宗和唐德宗时充实,但是仅仅靠当时的国库是无法完全支撑那么庞大的开支的,因此,唐宪宗还采取了多种财政补充措施。
一是接纳违制进奉。唐顺宗时,下诏“诸州府常贡外,不得别进财物、金银器皿、奇绫异锦、雕文刻镂之数”。
到唐宪宗时,虽然他知道这些进奉对国家财政不利,但是为了削藩,他对违制进奉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他对违制者不加处罚,还将进奉之物送入度支库。
二是紧缩财政支出。唐宪宗通过削减边防开支、动用禁军参与工程建设等措施减少财政支出。
财政的充实,为平叛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2.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稳定
“安史之乱”后,对唐朝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吐蕃、回纥、南诏。
在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吐蕃和唐朝的关系十分紧张,吐蕃曾经三次进攻长安,其中一次甚至攻陷长安,逼得唐代宗逃出长安。
唐德宗时,唐和吐蕃在平凉会盟,吐蕃人却纵兵突袭唐军,造成唐军死亡500多人,被俘1000多人,唐蕃关系彻底恶化。
为了防备吐蕃,牵制了大唐不少兵力。元和年间,唐宪宗对吐蕃采取和而不盟,防御而不进攻的策略。此时唐朝在较长时间内与吐蕃保持和平关系,双方只在元和十三年和十四年发生过大规模冲突。
唐与回纥、南诏的关系一直不错。因此,元和年间,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和平状态,良好的民族关系使唐朝可以将更多兵力用于削藩。
3.唐宪宗的个人能力是实现元和中兴的重要原因
- 识人用人的能力
唐德宗不信任宰相,“天下细务皆自决之”,因此导致政局动荡不安。唐宪宗对此引以为戒,他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特别是宰相的人选。
唐宪宗说过:“以太宗、玄宗之明,犹籍辅佐以成其理,况如朕不及先圣万倍者乎”。
唐宪宗一朝,人才济济,“杜黄裳善谋,裴垍能持法,李藩鲠挺,韦贯之忠实,”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唐朝可以排名第二,仅次于太宗朝。
其中有三人,对于元和中兴的贡献巨大。
杜黄裳在唐宪宗继位之初,坚定支持平定西川,并且帮助唐宪宗确定“法度裁制藩镇”的政治思想,又对平定西川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还推荐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高崇文做主将,杜黄裳的这些策略帮助唐宪宗打赢了继位后的第一场削藩战争,给唐宪宗极大的信心。
李绛则在魏博的归附立下大功,他力排众议,建议唐宪宗和平收服魏博。魏博的归顺为最终平定河朔地区打下坚实基础。多年来,河朔三镇互相结盟,对抗朝廷。魏博的归顺给淄青、成德、淮西等藩镇带来恐慌,是中兴功业最重要的一环。
后来朝廷讨伐淮西,成德由于魏博的阻挡,无法援助淮西,淄青的李师道同样害怕魏博军队攻击而不敢援助淮西。而且魏博还出兵帮助朝廷攻打淮西和淄青,为平定这两个藩镇做出重大贡献。
裴度则是平定淮西的功臣。平定淮西之所以打得异常艰苦,前两任主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裴度的上任彻底扭转了淮西的不利局面,最终李愬在裴度的支持下“雪夜袭蔡州”,一举平定淮西。
- 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唐宪宗的削藩,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遭遇过许多挫折,但是他一直坚定信念,坚持以法度裁制天下的原则。
淮西之战打得特别辛苦,经历过许多挫折,成德、淄青两个藩镇恶意阻挠,李师道派人放火烧了朝廷的粮仓,甚至派人将宰相武元衡刺杀。
成德、淄青一系列的恐怖活动,给唐宪宗的削藩造成巨大压力,动摇了许多大臣的信心。
宰相韦贯之多次请求罢兵,中书舍人钱徽、令狐楚等人也呼吁罢兵,甚至有人提出罢免裴度向淮西妥协。
唐宪宗以过人的毅力,坚持讨伐淮西,他将裴度升为宰相并说:“若罢度官,是奸计得行,朝纲何以振举?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贼!”
之后唐宪宗将反对讨伐淮西的官员贬官,为平定淮西创造了良好的朝野舆论。
- 虚怀若谷,勇于纳谏
唐宪宗十分景仰唐太宗和唐玄宗,因此注意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
唐宪宗对大臣说过:“朕览国书,见文皇帝行事,少有过差,谏臣论诤,往复数四”。因此他要求大臣“每事十论,不可一二而止”。
宰相李绛直言敢谏,元和五年,李绛面陈宦官吐突承璀专横跋扈,言语尖锐。唐宪宗听了十分恼怒,认为李绛说话太过分了。
李绛回答说:“臣若畏避左右,爱身不言,是臣负陛下;言之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
唐宪宗被李绛的忠心感动,称赞他“真忠臣也”。
如果李绛等人很久没有进谏,唐宪宗就会反省:“朕岂不能容受邪?将无事可谏也。”
在唐宪宗这种求谏若渴的感召下,大臣们都知无不言。
- 不断调整策略,纠正错误
唐宪宗的削藩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失误。但是他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直到做出正确的部署。
征淮西时,唐军主将的三易其人,第一任主帅严绶,被裴度评价为无能之辈,他将军费拿来收买人心,滥赏将士以及贿赂宦官,在战场上他却毫无办法。第二任主帅韩弘的能力不错,但是他本身也是节度使,对于削藩他消极应付,因此战事拖延很久。最后唐宪宗确定裴度为主将,裴度上任后,罢监军,重用李愬,最终平定了淮西。
另外,淮西战场还未结束,唐宪宗就急于向成德开战,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征成德失败后,唐宪宗及时接受大臣的建议,暂时赦免了成德。集中兵力全力对付淮西,终于将淮西平定。
- 制定正确的削藩策略
唐宪宗的削藩,基本上按照先易后难、以藩制藩、避免两线作战的正确策略。
唐宪宗继位后,首先平定的三个藩镇西川、夏绥、镇海都是实力不强的藩镇,这些藩镇只是出现暂时性的割据,其周围各镇都忠于朝廷,不像河朔三镇那样结盟对抗朝廷。因此唐宪宗平定这三镇比较顺利。
先易后难,解决容易的,可以提高朝廷的震慑力,万一失败了,也不至于造成太坏的影响。
唐德宗时就是急于向河朔三镇开战,最终酿成“泾原兵变”和“四王两帝”的叛乱,大唐差点就灭亡。
唐宪宗还坚持以藩制藩的策略。平西川时,除了高崇文率领的神策军参战,还有山南西道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率兵助阵。平淮西时,更是动员16道兵马,讨伐淄青李师道,朝廷也动用了5个藩镇的人马。
六.结语
唐宪宗能够取得中兴的伟业,既是唐代宗和唐德宗打下的基础,也和唐宪宗个人能力相关。
可惜的是,唐宪宗的元和中兴未能持久,在他死后,由于继任者唐穆宗昏庸无能,河朔三镇重新反叛,藩镇割据死灰复燃,其原因在于唐宪宗未能改变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节度使拥有重兵和掌握地方财赋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因此,元和中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唐宪宗不失为中晚唐最杰出的帝王。
推荐
- 1啤酒怎么选394
- 2海星怎么吃 吃哪里434
- 3孙贵妃怎么死的玉楼春402
- 4冰淇淋能吃饱吗205
- 52022学前教育专业个人实习工作总结321
- 6北京天桥有什么好玩的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