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生活 >正文

1700年前是什么朝代

人气:263 ℃ /2023-08-31 20:33:32

1700年前是公元32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朝代是东晋。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中国上下5000千年历史朝代顺序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武周、唐朝中后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唐、前属、后属、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国、北汉、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可以用口诀来进行辅助记忆,如: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主要有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具体朝代年份如下: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孙中山,共计: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至今

中国在1912年建立民国以前,最高统治权力是以家族世袭为主的,这些世袭王族的更替构成了中国朝代。各朝代以“王”或“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因为世袭相承,常称为“家天下”。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

中国人民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

距今1700年前是什么朝代

800万年史记 大熊猫为何偏爱四川?

来源:华西都市报

800万年史记 大熊猫为何偏爱四川?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根据1869年阿尔芒·戴维神父带回的标本绘制的大熊猫图。

□包建华

据全国第四次野生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67处。

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中,四川省有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四川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密度,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

大熊猫为什么偏爱四川?

1

华西雨屏

大熊猫天然的避难所

800万年前,从一支早期似熊类动物分化出的始熊猫,逐渐由肉食动物演化为以竹为主的“素食”者,早在《诗经》和《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在地质历史期间,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和缅甸北部。在我国16个省市的几百个地点,都曾发现过它的化石。

大西洋期(距今8500—4500年)结束后,全球进入亚北方期(距今约3000年前)。在酷热气候影响下,大量的陆生野生动物死亡或灭绝,在这一时期内,大熊猫无论是数量还是栖息地范围,也都急剧萎缩,在许多地方甚至销声匿迹,而一部分幸存者进入四川盆地西缘海拔2100—3900米的崇山峻岭中。这里气候温润,尤以横断山区的小气候最为适宜,这里成为了大熊猫的最佳避难地。

横断山区地形起伏极高,山脉顶部大多在4000米以上,海拔落差最高能达到5000—6000米,在地球表面的对流层内,每上升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摄氏度。这里的温度变化大,完全印证了古人所描述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呈周期性变化。当全球进入寒冰期时,北方的动物被迫向南方迁徙。而大熊猫所栖息的四川横断山脉,恰好是南北走向,且长达1452公里,于是大熊猫便可顺着山脉平缓的河谷向南迁徙。加之横断山脉在历史上仅有小规模的山麓冰川,因此四川就成为了大熊猫赖以生存延续至今的“诺亚方舟”。

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往往会受到地球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说来,纬度越高、海拔高差越大的地方,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就越高。

野生大熊猫所栖息的四川盆地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正好处于中国地形一二阶梯分界区,岷山、邛崃山和大相岭山系及部分秦岭山系,是全球地形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通道,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而这里正是大熊猫栖息地。其中,岷山山系处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青藏高原气候交汇过渡区,干湿季节明显;邛崃山系湿润多雨,素有“华西雨屏”之称。

大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处于高原低涡与高原低槽引来的冷空气与东南暖温气流交汇处,降雨量丰富,造就了各种尺度、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催生了物种的多样性。如这里森林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正是四川地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进而山高、涧深、人迹难至,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成为了大熊猫这一古老物种最终以隐蔽的形式存活下来的栖息地。

据统计,仅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部分)就有脊椎动物1100余种,植物10000多种,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物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列入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

2

化石研究

大熊猫早有食竹特性

据化石研究,大熊猫最早见于更新世初期,此时已具有高度特化的食竹特性。也有专家认为,在距今5000年左右,大熊猫才开始从食肉改食竹子。

四川是我国著名的混生竹区,竹种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有18属160余种,且竹林面积达到1766万亩,居全国第一,分布在20个市(州)的129个县(市、区)。而在地质历史期间,可供熊猫食用的竹子数量和种类比现在更多,它们为熊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物来源。

大熊猫主食竹,是指大熊猫在自然状态下可有效获取并主动采食的竹类植物。在大熊猫野外自然采食的100多种植物中,竹类占一半以上,且约占全年食物量的99%。它们包括箭竹属、筇竹属、玉山竹属、方竹属、巴山木竹属等13属78种1变种7个栽培品种。

在四川,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达到20多种,其中又以冷箭竹、箭竹、拐棍竹、八月竹等分布面积最大。

竹林的踪迹遍布整个四川,它们生长在不同海拔的高山之上和峡谷之中。茂密的竹子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尤其是生长于海拔2000—2800米之间的针叶林缘的箭竹,其营养成分丰富,且糖分含量高,是大熊猫的最爱。与竹林伴生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具有粗大的树干,则为大熊猫提供了寄居、产仔所需的树洞。

大熊猫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在海拔较低的竹林间觅食,6月份便向上迁徙,寻觅高海拔地区含糖量更高的新笋和竹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海拔较低的竹林中。如此循环,确保了种群的延续。

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避免了与人或其他动物争夺食物造成的伤害,充分体现了这一古老生物的高超智慧。

除竹子外,大熊猫偶尔还会食用小金黄玉米、胡萝卜、甘蔗、苹果、蜂蜜等四川山区常见的农产品,山间溪流为大熊猫提供了矿物质丰富的饮用水。

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使四川成为第四纪冰川影响下古生物群落的主要避难所,大熊猫等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以在此生存。

3

宗教信仰

有效保护大熊猫生存环境

在我国古代,巴蜀地区主要流行道教、佛教和原始宗教。

道教历来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父地母”“少私寡欲”等理念,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道教戒律中,烧山林、伐树木、摘花草、宰杀野生动物、毒杀鱼鳖、凿地毁山、污染江河泉源、毁坏鸟巢等行为,皆在禁止之列。四川既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重要传播区域。从道教创立以来,其传播地区几乎都与大熊猫栖息地重叠。

“道法自然”的理念对巴蜀民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上促进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衍。加之大熊猫外形是黑白结构之美,恰好与道教“太极图”相似,与道家哲理丝丝入扣、不谋而合。

巴蜀也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区,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就已传入成都地区,到刘宋时期(420—479)蜀中的僧尼已达万人。佛教把“不杀生”作为戒律之首,宣称:“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这些主张和理念,对于保护巴蜀地区的野生动物,尤其是保护大熊猫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大熊猫数量较多的阿坝、绵阳、雅安、凉山等地,世世代代生活着藏、羌、彝、回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亲切地把大熊猫称为洞尕(藏语)、潘达(羌语)和俄曲(彝语)。熊猫的英文“Panda”,就源自羌语的音译。

作为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客观上使得“神山”“圣山”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信奉天、地、山、水,规定“神山”“圣山”上的一切生命都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有人违背,就会受到全族人的谴责和鄙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起到了警示作用。

4

义兽“驺虞”

和平的图腾与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大熊猫看作和平的图腾与象征。

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266—316),大熊猫被称作“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残害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义兽”。故而,人们将其看作是和平的图腾与象征。

在战场上,只要一方军队打出“驺虞旗”,就表示和平休战,停止战斗。西晋文学家王直在《驺虞赞》中说:“古称瑞兽惟驺虞,狻猊之首身于菟。皎皎白质冰霜腴,黑花粲若玄云敷。有生诸物弗忍屠,安行不践原上刍”。清代经学家段玉裁在《毛诗故训传》上也指出:“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10月22日,为改善唐倭关系,皇太后武则天下令将一对活体白熊(即大熊猫)和70张熊猫皮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次“熊猫外交”。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道:“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大、死亡人口最多的是春秋战国、秦末农民起义、汉末黄巾起义、晋朝五胡乱华、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安史之乱、蒙元灭宋、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

战争的爆发,必然导致人口死亡、生产凋敝、食品短缺。人们为了寻找食物来源,必然大量捕猎各类野生动物充饥,导致野生动物数量和密度急剧下降。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北有剑门天险、东有三峡夔门,在冷兵器时代,乃易守难攻之地。在上述12次大规模战乱中,仅有元末明末农民起义波及到四川。

每逢战乱爆发,蜀地往往是绝佳的避难之所,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农商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粮食供应稳定,人类没必要大规模捕猎野生动物充饥,也就保护了大熊猫种群。且巴蜀区域人口相对较少,野生大熊猫获得了很好的繁衍环境。

5

人才济济

保护措施全国领先

人类的伟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拯救。

从1869年戴维神父科学发现大熊猫起,在这150年中,世界各国人们都对这一禀性温和且自足的生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早在1950年5月,中央政府就颁布了《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并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珍贵化石及稀有生物(如四川万县之水杉、松潘之熊猫等),各地人民政府亦应妥为保护,严禁任意采捕。”

1959年2月,林业部发出《关于积极开展狩猎事业的指示》,提出严格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1980年到1992年,中国政府相继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科学保护大熊猫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汶川卧龙、平武王朗、南坪白河、天全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它们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的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辖区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全重合,并与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成为全国唯一的专门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特别行政区。

在大熊猫保护领域,专业人才优势也是四川的一大亮点。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胡锦矗、乔治·夏勒、潘文石、秦自生、魏辅文、吕植、张和民、张志和、张泽钧、岳碧松、冉江洪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开始进行大熊猫研究和保护,先后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和突破性进展。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把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标志着我国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当生命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会从内心滋养出一片丰饶。或许,这就是巴蜀大地带给人类的启示,也是大熊猫偏爱四川的理由……

搜索更多有关“ 1700年前是什么朝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