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生活 >正文

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人气:327 ℃ /2023-07-21 05:58:24

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和两汉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是什么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根据文献记载,湖湘文化起源于炎黄文化、炎帝神龙氏古文化以及楚文化。

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之一,并且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文物,均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湖湘文化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以及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民俗、民风、社会意识等的总和。

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什么

理论学习丨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编者按

湖南作为一片“文源深、文气足、文脉广”的文化沃土,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文化之花?在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协会、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日前联合举办的“湖湘文化与新时代历史使命”论坛上,省会众多社科理论工作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本报今天摘登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湖湘文化与湖南发展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商学院教授 郑佳明

湖湘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

总的倾向为保守的理学思想,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深层阻碍农耕文明需要向工业文明转变

湖湘文化有三个精髓,湘人精神、湘人思想和湘人血性。湘人精神,是说湖南人继承了楚风汉韵,屈原之忠贞,贾谊之忧患,楚辞之优美,汉文之宏博,情怀文韵流传,三湘四水泽被;湘人思想,其学术形态体现在“湘学”之中,宋时湘人周敦颐破千年之暗,二程继之弘道,胡氏父子创湖湘学派,张栻办岳麓书院,孔孟之道在湘水之滨升华成为新儒学,也就是“理学”;明清巨变中,经王船山改造,理学和经世之学成为湖湘士子在晚清大变局中克敌制胜的思想武器;湘人血性,指的汉族与蛮族土著的融合,形成湘人“霸蛮”性格和铁血品质。精神、思想和血性融合贯通、三位一体成为湖湘文化的优势。进入近代后,中华文明遇到西方列强的威胁,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历史过程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湖南人都站在历史前列,为民族救亡与复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湘人的崛起,既是时势造英雄,也是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

总的倾向为保守的理学思想,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深层阻碍

由于作为湖湘文化主体的理学,总的倾向是保守的,因此,站在历史前沿的湘人政治家,思考和解决的主要是政治问题,包括义理问题、方向道路问题、大本大源问题。对于工商业问题,也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去关注和思考的。与晋商、徽商、甬商、粤商不同的是,湘军办工业并非单纯从经济需要和经济规律出发,而是从政治需要和军事需要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富国强兵以救亡,搞经济是为了搞政治,政治动机和理性思考主导,常常以搞政治的方法搞经济,以权力推动经济,又以权力干扰经济,导致湖南经济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洋务运动中形成的国家与工业企业的关系,资本来源和所有制问题,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问题,权力参与导致腐败的问题,成为中国工商业经济的基因,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经济模式,也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深层阻碍。

农耕文明需要向工业文明转变

湖湘文化形成于漫长的农耕社会,是典型的农耕意识形态。湖南本质上是个内陆农业省份,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都比较传统,市场化水平较低,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求不够充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新型的工业化社会。作为农业大省,湖南必须追求并实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厚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等新型的工业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尤其对理学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禁欲节俭的生活观,重农轻商的经济观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拙诚: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

湖南省作协原主席 唐浩明

对于湖湘文化的特点,人们有很多表述,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不拔等等。但我认为,湖湘文化的这些特点,都依附在一种精神底色上。在这种精神底色上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不拔等等,才真正属于湖湘一带的文化特色。其中,至少有一个色彩,可以称之为湖湘文化底色中的重要元素,那就是拙诚。

湖南地处偏僻,贫瘠落后,民生艰苦,民风倔强霸蛮。湖湘学术朴厚笃重,务本务实。千百年来,正是这种民风与学术孕育了湖南人的拙诚群体品质,并且深深地浸润着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

最先以坚定自信的态度向世间公开宣示拙的理念的,是周敦颐。周敦颐做永州通判时,别人说他拙。他说不错,我就是拙,我不喜欢巧,而且我也为世俗太巧而忧虑。他为此专门写一篇《拙赋》。周敦颐的《拙赋》与他的《爱莲说》一道,是影响中华民族世道人心的两篇重要文学作品。

此后,王船山说他一生的为人是“养拙自守”。魏源认为“或拙之而反得”,并引苏辙的话来表明自己“虽拙而巧”的观点。王船山隐居山林四十年,在物资匮乏、一无名二无利的困境中,苦心孤诣地著书立说,以最笨最拙的方式彰显他对信仰对学术的忠诚。魏源在二十年的幕僚生涯中,就像他的字号默深那样,将自己默默地深沉于书册史料中,协助林则徐、陶澍、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以拙诚的心态艰苦地探索国家的富强之路。

近代湖南的一件大事情,是湘军运动。曾国藩曾为这场湘军运动作过一番总结,他说湘军之所以能成事,靠的就是拙诚。拙诚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著名的“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还认为拙诚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性。他说:“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材之兴也,不可量矣,又岂仅以武节彪炳寰区也乎!”他主张以拙胜巧,以诚胜伪,甚至认为“天下之至拙可胜天下之至巧,天下之至诚可胜天下之至伪。”曾国藩又将这种拙诚比之为愚公移山。他在湘军高层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他认为,愚公移山与拙诚,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践行的是同一方式。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也经常以愚公移山这个词,来表述他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议闭幕报告中,他向代表们动情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他说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真心实意这样做,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

拙看起来像是愚笨,其实不是。这一点,老子早就指出过,他说“大巧若拙”。所以,拙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巧,而且是大巧。对这一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我们要深刻地予以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湖湘文化的现代使命: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汉民

从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个维度去考量湖湘文化的现代使命,可以从两个方向着力。

首先,可以从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来探讨湖湘文化的当代意义。一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湖湘地区涌现出一大批能够“睁眼看世界”、倡导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的士大夫群体,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引进外来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另一方面,正是这批推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湖湘士大夫,又是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的推动者。因此,湖湘文化传统的当代意义,首先在于湖湘士大夫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与主体性重建的结合。对于当代中国知识界来说,我们仍然应该沿着近代湖湘士大夫的文化道路继续走下去,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文化使命。这既是使中华文化重焕生机的必然之路,同时也是使中华文化惠及人类的光明大道,即如杨昌济所预言的:“吾人能输入西洋文明以自益,后输出吾国之文明以益天下。”

其次,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看湖湘文化在现代如何发展。湖湘文化的发展机遇、历史贡献,均是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建构、特别是其主体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湖湘文化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楚汉、宋明、清末民初。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的湖湘文化之所以成就高、贡献大,就在于它们能够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发展及主体性建构的要求。当代中国同样正在面临文化主体性重建的使命。晚清以来希望通过近代化以实现中国富国强兵的所谓强国梦,今天正在变成现实。但无论是近一百多年的近代化运动,还是近三十多年的现代化运动,主导或参与中国近代化进程或现代化运动的精英人物,最为缺乏的却是对数千年积累的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所以,我们需要从湖湘士大夫所致力于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寻找智慧,找到启示:其一,文化自信。近代开明的湖湘士大夫虽然力倡改革开放,十分欣赏并倡导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宪政制度、平等自由观念,但是他们却有着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自信。其二,文化自觉。包括文化上知己知彼,大胆地承认自己文化传统的短处与不足;在知己知彼基础上对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恒常性、普遍性价值有非常理性的认同与坚守。其三,文化自立。“自信”是情,“自觉”是知,“自立”是意,属文化建构的实际行动。近代湖湘士大夫在推动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型的时候,由于他们能够坚持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故而能够将这种文化近代化转型与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结合起来。我们在思考当代湖湘文化如何发展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承传近代湖湘士大夫的文化使命,最终完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重建。

新时代要弘扬传承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人文精神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秋光

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人文精神是什么?2016年3月*********总书记勉励湖南在脱贫攻坚中要发扬历史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的12字便是。这12字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历史形成的。

首先,来源于湖南人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至少在唐以前,湖南还十分封闭落后。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典型的“四塞之地”,与外界隔绝。故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湖南人风气不开,见闻狭獈,民性倔犟。但是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湖南人能够任劳任怨,吃得苦、霸得蛮。

其次,宋以来大量涌入湖南的外地移民提升了湖南人口的质量,铸造了湖南人的品格,锤炼了湖湘精神的个性。此外,本地人与苗、瑶、侗、土家族等族联姻,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和刻苦的习性,从而在湖南渐次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

再次,宋代湖湘学派创立后一直到明清,湖南人有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三尊精神偶像作为思想引领。周敦颐的引领是立人极,让湖南人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王夫之的引领是要湖南人内圣外王、批判创新、兼容并蓄;曾国藩的引领就是践行先贤学说,身体力行,让湖南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湖南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新湖南的新征程中,要将弘扬传承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人文精神与克服其历史的缺陷、补齐发展的短板相结合。湖湘文化历史的缺陷是重政治、军事、农业而轻经济、商业、工业;发展的短板是区域辐射与协调发展极不平衡。

那么,如何传承、克服历史缺陷与补齐发展短板?一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包括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同时将区域协调与脱贫攻坚做有效对接。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应树立“营商环境就是区域竞争力”的观念,把弘扬传统与以“诚信社会、诚信政府”为基础的契约精神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爱商敬商亲商、诚信招商待商的社会氛围和“亲”“清”政商关系。

三是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是城市集群与互联互通的概念。湖南对接大湾区的有利条件应是长株潭三市经济一体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启动3 5城市群建设。

新时代湖湘文化传承的“五重奏”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邓清柯

国之无文,行之不远。新时代我们要善于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中汲取营养,奏响湖湘文化传承的“五重奏”。

立足新时代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奏好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追梦进行曲”。天下兴亡,文化有责。湖湘文化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居“四塞之地”而“胸怀天下”的理想境界、“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赤诚血性、定要“为四万万中国人争人格”的百姓情愫,都是湖湘儿女家国情怀的反映。新时代我们要同心共筑中国梦,必须把弘扬心忧天下的湖湘文化精髄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立足新时代是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时代,奏好湖湘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进行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是湖湘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湖湘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文化以及与国外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这使它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新时代我们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仍要到注重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精气神中寻找智慧和答案。

立足新时代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时代,奏好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进行曲”。让创新的伟力不断迸发,需要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从中国最先兴办造船工业的左宗棠,到最早推动中国维新的陈宝箴,再到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蒋翊武,湖南人素有敢于吃螃蟹、敢开风气之先的传统。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必须把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继续前进的不变法宝。

立足新时代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奏好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发展进行曲”。文化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精神阳光”。文化产业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发扬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是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立足“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奏好湖湘文化“坚韧不拔”的“奋斗进行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湖湘文化中包含鲜明的坚韧不拔的奋斗基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不屈意志,都是湖湘儿女坚韧不拔品格的写照。我们要发扬坚韧不拔的湖湘文化精神,用奋斗为新时代输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

新时代推进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湖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周正刚

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重要的贡献和创新。新时代推进湖湘文化“两创”,利用其丰厚的思想和资源,必须把握其实践路径。

首先,在理想信念建设上植入湖湘文化之梦。从魏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左宗棠抬棺进疆抗击沙俄,谭嗣同血洒菜市口,到黄兴领导起义屡败屡战,无不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更具有“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和豪情。当今推进湖湘文化“两创”,必须将湖湘志士的远大理想抱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上体现湖湘文化之魂。湖湘文化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人格修养。当今推进湖湘文化“两创”,不仅要以心忧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而奋斗;以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独立根性,为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努力;同时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加强人格和道德修养。

第三,在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上扎实湖湘文化之根。湖湘文化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经世致用,关注国计民生,办实事、兴实业。新时期“文化湘军”的崛起,离不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色的浸润。因此,我们应当以湖湘文化思想精华为内核,以产品产业为载体,努力将湖湘文化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充分利用湖湘的历史文化资源、民间民俗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到软件、硬件一起抓。

第四,在文化开放交流上再展湖湘文化之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风格。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频、交融日深、交锋日烈,尤需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再展湖湘文化开放、包容、博采、兼收之风。既要传承历史文化,更要发展现代文化;既要创新本土文化,也要借鉴外域文化;既要高扬主流文化,也要吸收流行文化;既要发展精英文化,也要引导大众文化,从而使湖湘文化在博采众长中大放异彩。

坚持和贯彻“两创”方针,实现新时代湖湘文化的历史使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李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的“两创”,是实现新时代湖湘文化历史使命的重要力量源泉。

坚定湖湘文化自信是坚持和贯彻“两创”方针的根基

湖湘文化主要有“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心忧天下、爱国担当”“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等优秀传统和精神特质。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人才群体的涌现,成就了“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和“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光辉篇章。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最早创办洋务,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之路;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等,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和开创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对湖湘文化自身具有坚定的自信,才能具有坚守的从容和创新的底气。

科学评价湖湘文化优劣是坚持和贯彻“两创”方针的前提

客观辩证地认识湖湘文化的优劣,是坚持和贯彻“两创”方针的基本前提。湖湘文化既有优良精神品质,又有不少缺陷和不足。湖湘文化有其不可回避的弊端:一是保守性较强。例如,近代湖南曾被称为“铁门之城”,湖南人被称为“读书积古之儒,几至耻闻洋务”。二是包容性较差。例如湖南人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内斗的现象。三是官本位思想较重。曾经有很多人说湖南人“会吃辣椒会革命,但不懂建设”,说湖南“楚材晋用,墙内开花墙外香”等。这些现象与官本位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谦虚谨慎,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湖湘文化的“两创”工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激活湖湘文化的生命力是实现湖湘文化“两创”的动力

实现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对其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实现湖湘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要求,对其优秀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湖湘文化“活”在当下,便是对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坚持和贯彻“两创”方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能充分实现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湖南人物走向全国的历程及原因分析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李跃龙

因为区位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与中国历史进程交替影响之关系,湖南人物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影响力均不尽相同。概括而言,古代特别是唐宋以前湖南人文不盛,其地位也不太重要;宋代以后、特别是近现代,湖南先后出现了几代足以影响全国全局的人物群体。

漫长的古代,湖南被称为“江湖之远”“蛮荒卑湿之地”,成为贬谪和流放的主要地区。流寓人物对湖南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文化构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湖湘文化中也因此包含有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的权重。湖南本土人士开始形成人物群体并渐次产生全局影响力,主要始于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唐宋之际,中国政治和经济重心开始变化,到南宋已大体完成由北向南的转移。“衣冠南渡”,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界文化界人物到湖南为官、讲学,为湖南在文化教育和人文思想领域建设准备了基础。明代湖南文教有新的发展,已表现为湖南人在改变传统老面孔,突破宋代湖南人偏重于文化思想领域的圈子,在进入中央权力的核心上发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清中叶开始,湖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群体先后出现,他们是以陶澍为代表的经世派人物群体,以曾左彭胡为领袖的湘军人物群体,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群体,以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物群体,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物群体。

湖南人物盛衰消长的规律,与湖南的区位、发展变迁和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湖南位于中部地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从历史上看,湖南既反映了中国政治中心从西到东的战略转移关系,也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南北互动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早期主要表现为由西到东的转移关系,即政治中心由西向东转移;愈到近现代,则更多为向南转移或者是南北互动关系,即经济重心南移。南北交替关系的影响,往往比由西向东的重心转移来得更多一些,作用也更大一些。一旦中国政治和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后,湖南在全国的地位就会相应上升而变得极其重要。两宋以来,湖南无一例外地成为南北政治互动的战场和主要舞台。一般来说,愈到现代,南方成为中国革新力量的策源地,而北方则沦为守旧和反动势力的大本营。湖南人被历史的风云际会自然而然推上这个舞台。从湘江出发,涉洞庭,下长江,由“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登上全国大舞台,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着各个时期湖南人物的事功、成败和影响力。

搜索更多有关“ 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