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生活 >正文

城市意象五要素

人气:483 ℃ /2023-07-17 04:56:28

五要素是: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路径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如街道、小巷和运输线。边界往往在视觉上引人注目,但是难以穿越。区域是城市里一个中等或较大的组成部分,是二维的面状空间。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的空间设计就是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大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

上海大都市乡村意象设计研究——构建乡村空间意象五要素技术框架

上海乡村地区的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成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在实施“上海2035”总规的背景下,提升乡村意象成为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先进经验,结合上海乡村发展的基础上,引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从空间意象设计的视角构建大都市乡村意象五要素技术框架,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要素,并探索上海大都市乡村空间意象设计研究的建议方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空间更新和环境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1乡村意象的定义与内涵

本文的乡村意象是指乡村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基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所形成的具有共识性和稳定性的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乡村意象的内涵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特定物质环境的直接感知,二是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间接感悟和记忆图景,强调深层次的情感意义。

2相关理论综述

2.1 环境心理学

将环境心理学理论与乡村意象理论相结合不难发现,乡村意象是人们对乡村空间的认知和印象,乡村环境各空间要素的乡土特征越强,人们对乡村意象的认知就越清晰,通过营造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美感的乡村空间景观,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社区的凝聚力。

2.2 场所精神理论

场所精神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唤起人们对地方的记忆。在乡村空间意象设计中,要尊重并深刻理解场所精神,通过物质空间的空间形态、颜色、层次、构成等进一步凸显乡村特征,营造场所感,从而加强人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3 城市意象理论

美国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纳为5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他认为城市设计应该强化这些印象,并建议将意象分析法作为任何一座城市未来视觉形式规划的基础。借鉴城市意象分析方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炼并强化相关的空间要素来进一步加强乡村意象的构建,增加可识别性。

3上海乡村地区的特征与趋势

3.1 上海乡村地区的特征

上海乡村地区具有要素多类型、类型多样性、主体多元化的特征。

(1)要素多类型。乡村地区包括田、水、路、林、村等多种要素。

(2)类型多样性。上海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整个江南文化本底的基础上,逐步融合西方文明,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物产经济、水系交通等形成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4个文化圈层。

(3)主体多元化。未来上海乡村地区将成为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主要空间。乡村意象构建需要关注到多元空间要素和文化要素,从功能性、地域性、协调性、舒适度、美感等方面着手,满足多元主体的心理感受。

3.2 上海乡村地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上海乡村地区面积约4033km²,占陆域面积近六成,但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成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

3.2.1 乡村设计理论支撑不足

2018年上海出台的《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和《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提出,风貌规划设计要素主要由“水、林、田、路、村”组成,初步建立了宏观层面对乡村风貌的研究体系,对于乡村风貌品质、景观意象等方面的思考,还需要从中微观尺度,对乡村空间塑造和景观空间意象的控制和引导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3.2.2 乡村建设困境有待突破

结合乡村空间意象要素,当下上海在乡村地区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道路:景观设计单一,或照搬城市道路模式。

(2)边界:水缘、田缘、路缘等重要界面还需要进一步重视。

(3)区域:居民点建筑风貌和农田景观缺乏整体统筹。

(4)节点:乡村公共空间缺乏设计。

(5)标志物:村口、构筑物等标志物在唤醒文化认同。

4国内外经验借鉴

4.1 美国乡村设计导则:加强各项设计要素的管控,强化乡村意象的地域性特征

美国建立了从区域到乡村的规划导控体系,其中,乡村设计导则在上位政策法规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以规范性条文和图示对乡村建设发展进行相关指引和管控。导则在内容上注重乡村特征的保持和强化,重视对乡村空间环境的各项要素管控,提升居民对乡村聚落空间的认同感。

4.2 爱尔兰乡村设计导则:尊重并融入自然生态环境,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爱尔兰各郡针对各自情况出台设计导则,但在注重乡村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具有相似性。以《高尔韦郡乡村设计导则》为例,新建设施采取柔性边界,设置宜融入乡村环境,避免破坏原有环境与地形。建筑上缩小单体建筑体量,组合式布局多个小体量建筑,使其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乡村风貌的协调性。

4.3 浙江省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节点空间的场所感

浙江省自2003年起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作为第一批杭派民居试点实践,不仅在空间肌理和建筑设计上突出杭派民居特色,在节点空间的场所感以及人性化设计方面也颇有成效。

东梓关村的节点空间示意

来源:笔者自摄。

4.4 小结

总体来看,国内外农村建设皆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围绕乡村地区的建筑风貌、生态环境、节点空间等,加强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空间要素的设计引导。

一是保持和强化乡村地域特征;

二是注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空间要素与乡村整体环境的协调兼容性;

三是重点关注乡村设计的美感以及对地区空间品质的提升;

四是营造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以及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

5上海大都市乡村空间意象五要素的技术框架

针对上海乡村地区建设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设计导则与实践,总结提炼出乡村空间意象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本文针对乡村空间意象的五要素,进一步围绕地域性、协调性、美感、场所感,从中微观角度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

乡村意象五要素技术框架

来源:笔者自绘。

5.1 道路

乡村道路往往是人们进入乡村的第一印象,核心作用是交通连接,也承担着生态、游憩、交往等复合功能。乡村道路的曲直、方向性、连续性、景观性等应统筹考虑,线形走向应与水、田、林、村有机结合,遇景则弯。

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新乐村道路

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2035总体规划—郊区城镇化建设现状调查》。

5.2 边界

边界一般指两种或多种景观的交叉或过渡地带,对人的行为具有提示作用。构成乡村意象的边缘主要包括水缘、田缘、路缘,重点考虑水、田、林、路、村等各类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1)水缘

在乡村景观中,水缘的意象设计重点关注河流、池塘和水渠3类。河流是承载乡村生活保障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乡村意象的关键要素,宜充分发挥河流的生态、景观、场所作用。

第一,保持滨水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收放有序,不强求沿河空间的统一贯通。

第二,对原有的亲水节点宜予以保留并进行必要的风貌提升。

第三,对于防汛要求较低的河流鼓励生态驳岸,绿化设计应体现乡野意趣。

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的河流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微信公众号. 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设计案例之水库村(1)——概况. 2020-12-09。

池塘与乡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承载乡土记忆、组织公共活动的重要界面,应注重水体沿线驳岸的选材与选型,增强池塘的亲水性、可达性和场所凝聚力。

(2)田缘

田缘是人们进入农田景观后最直接的空间感知,其周边要素对于意象感知至关重要。依据田缘周边要素的不同,将田缘分为田路型、田水型、田林型和田居型4种类型。

(3)路缘

在乡村意象中,路缘主要从人群的视角出发,关注道路两侧的景观要素,协调好路与水、路与田、路与林、路与村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观景效果。

5.3 区域

区域指具有相似特征且功能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引导人们进行一致且连续的举动。本文重点从居民点聚落景观、农田景观两大区域展开乡村意象的设计。

(1)居民点聚落

居民点聚落是承担村民居住生活功能、延续沪韵乡愁的重要区域,宜突出地域性、功能合理性、整体性、风貌协调性等,一般涉及空间肌理、建筑群落、建筑单体、院落布置、立面屋面等5个方面。

在空间肌理方面,延续上海枕河而居的特色水乡空间肌理,保护不同区域村落和水系的共生关系,实现功能分区、布局结构、自然地貌的有机融合,对传统形式进行合理创新。

在建筑群落方面,可参考既有乡村民居布局特色,结合村庄自然要素、道路转折、建筑错落等形成围合式、组团式布局,营造良好的街巷感和邻里关系。

在建筑单体方面,建筑尺度宜与环境融合,可参考上海不同文化圈的建筑特征,提取特色单元合理组合,利用天井、院落组织丰富功能,促进交往;也应尊重地方性的动态演进规律,在延续建筑尺度、满足村民需求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建造技术,在传承中适度创新,展现新江南田园风貌。

在院落布置方面,宜重点关注功能布局、尺度比例、院墙材质、植被绿化等4个方面。院落的功能布局宜采用前庭后院的布置方式,尺度和比例应根据宅基地面积大小和建筑布局确定。

在立面屋面方面,尤其要注重其整体性和协调性,可充分利用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元素,尽量做到风格协调,材质色彩虚实对比得当,突出地域特色。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民居建筑

来源:笔者自摄。

(2)农田

农田主要承担乡村农业生产、景观游憩的功能,宜延续既有农田肌理,体现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和耕作文化。

5.4 节点

节点一般指道路的交汇点或起讫点,某些特定功能或特征集中的中等尺度地区。应突出地域性、功能性、开放性、连接性原则,村落入口、公共中心、滨水空间、广场等都是重要的乡村节点空间。

5.5 标志物

乡村地区的标志物往往处在关键且突出的位置,或与公共空间相结合。规划上应突出地域性、辨识性、协调性原则,反映地域鲜明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周边景观、空间、功能协调。

6管控实施

6.1 规划引导和管控落地

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规划应确立应有的价值取向、工作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营造乡村高品质空间。尤其应加强村庄设计和项目审查,重视乡村空间品质的指标管控,并纳入相关法定规划图则中,与相关部门、实施主体对接,通过行动计划和近期项目库推进下一步工作,确保规划目标的有效传递至最终实施。

6.2 政策资金加大投入

上海市乡村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来源多元,条线管理现象明显,项目间缺乏统筹建设。未来应进一步协同整合,通过综合性的政策制定,持续、有序地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对重点地区乡村空间品质进行综合提升。

6.3 多元共治提升品质

未来乡村建设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尤其要发挥“自下而上”的村民主体力量,引导村民自觉自主地进行乡村空间品质提升和文化传承,强化乡村空间的可意象性和可识别性。随着政府、市场和资本越来越多地参与乡村建设,乡村风貌在多元主体介入下日益复杂化。上海正大力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的试点工作,未来可进一步健全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专家、乡村规划师、学者等的作用,协调政府、资本和村民等多元主体构建“乡村共同体”。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作者:蒋姣龙、周晓娟、范佳慧、陈晟頔、梅家靖)

搜索更多有关“ 城市意象五要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