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生活 >正文

三门峡水库被废弃原因

人气:327 ℃ /2023-05-24 11:48:23

三门峡水库被废弃的原因有水患严重、粮食减产、新库代替,它担负着黄河下游的防洪、防凌的重任,但是为了发电蓄水位常年居高不下,渭河流域水患频烦,淹没大量的良田粮食减产,后来建立了新的水利设施代替使用,它就被废弃了。

1、水患严重

三峡门水库是黄河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但是三峡门水库为了发电蓄水位常年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使得它的上游也就是陕西的渭河流域河床抬高,一发洪水就会出现冲突地被的情况,水患频繁。

2、粮食减产

三峡门水库附近的关中平原有粮仓的美誉,水库投入使用后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的泥沙,河床不断地抬高淹没大片的良田,关中平原的地下水也无法排泄,田地出现沼泽化和盐碱化,粮食因此而大量的减产难以缓解,水土流失有增无减。

3、新库代替

三峡门水库的功能和作用减小,给黄河流域尤其是为河流域带来巨大的损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粮食大量减产、水患频繁等,造成渭河平原的人民背井离乡,损失大量的人力物力,继续调整使用不如新建水利设施效果好。

三门峡水库废弃了吗

只有废弃三门峡水库,038华县“小水大灾”才不会再次上演

渭河大水灾——救灾笔记(十)

作者 王新民

从一些报刊对华县038洪灾的报道看,这场大洪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祸首是前苏联专家不顾中国国情设计疏忽有误,误在未设计泄流排沙孔洞,尽管1966年和1969年,先后两次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相继增加“两洞四管”和8个孔洞,进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但大跃进、大炼钢铁开始至今未息的对植被的破坏则是导致渭河下游堤防“欠账”太多的直接原因。

笔者曾多次路过渭河下游渭南段,看到的渭河是高出地面数米的地上悬河,许多地段堤内河道比堤外民居还高2—4米。每遇渭河洪水,渭南境内地势较低的12条渭河支流下游便像水桶一样承接主河道洪水“倒灌泄洪”,形同二级水库,从而使支流堤防承担着与渭河干堤同样的防洪任务。然而,支流堤防并不像渭河干堤那样坚固。

据悉,长期以来。渭河干堤由水利部门投资治理,按抵御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防,而支流堤防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按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防。但另一方面,渭南市临渭区、华阴市、华县均为财政穷县,根本拿不出足够资金,支流堤防只有大约1/3进行过石料衬砌。许多支流多年受倒灌、淤积影响,实际行洪能力仅能承受3—5年一遇的洪水。所以几乎每年渭南的防汛形势都很严峻。

专家指出:生态破坏带来的泥沙问题依然是洪灾的根本原因,华县038洪灾再次昭示世人:驯水还得先治沙。渭河二号洪峰通过渭南境内时速度慢得像散步:每小时行进3公里。洪水行进速度慢,水位便居高不下,对河堤的浸泡时间便长,漏洞、管涌、塌陷等险情就重,危害就大。水文部门监测到的另一组数字部分说明了行洪不畅的原因:1吨渭河洪水的泥沙含量达到了486公斤。洪水变成了粘稠的泥浆,当然流得慢,自然就会出问题。

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建国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坝,是前苏联专家在列宁格勒闭门设计的,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泥沙的问题,使得水库建成的第二年,即1961年渭河流域发大水时,库区泥沙淤积就过了潼关,甚至威胁到西安的安全。于是在对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进行调整的同时,又进行了二次改建。

“拦蓄上游全部来沙”阶段(1960年9月15日至1962年3月19日)。这期间,三门峡水库进行了两次高蓄水,最高蓄水位分别为33258m和33253m。结果是15亿吨的泥沙铺在了从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潼关河床抬高了4.5米。本来流得好好的渭河,一下子变得泻水不畅了,渭河两岸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大堤;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浸没,年年减产;更糟糕的是,渭河下游河床高抬——也叫“翘尾巴”——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已威胁到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的安全了。因此,1962年3月,水电部不得不在郑州召开会议,决定由“拦蓄上游全部来沙”改为“滞洪排沙”。

三门峡水库进入到“蓄洪排沙期”(1962年3月20日至1973年10月)。从1962年3月起,上级决定三门峡不蓄水,只拦洪。即使如此,淤积依然继续快速发展: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渭河淤积影响所及,已到距西安30公里的耿镇附近。黄河回水大有逼进西安之势,“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有变成现实的可能。鉴于此,由周恩来总理主持,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治黄会议,决定对水库进行改建。

1966年进行了第一期改建。为了不影响大坝的安全,在大坝左岸增建两条泄洪排沙隧洞,并改建四根引水发电钢管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但依然没有根本改善。1969年,潼关高程达3286米,比建库前高了5.2米,于是又决定进行二期改建。同年12月,开始打开8个施工导流底孔(这是黄万里先生曾坚决请求保留,以备将来排沙用的),即在280米高度多了8个排沙孔。为适应降低水位要求,发电机组也从15万千瓦降为5万千瓦。一方面是加大了排沙能力,加上此期三门峡水库蓄水只有1—3个月,汛期又是敞泄,潼关高程终于降了2米多,1973年汛后为32664米。

经过两次改建后,三门峡水库进入“蓄清排浑期”(1973年至今)。这一阶段潼关高程有升有降,总体仍是抬升。从1985年以后,尤其是1996年以来,渭河来水减少,潼关高程又处于抬升阶段,最近两年尤其地高,去年汛前达到329米,汛后也有32878米。随着渭河河床的抬高,其高含沙洪水经常倒灌南山支流,形成出口段严重淤积,致使南山支流过洪能力降低,最小只达到设计过洪能力的59.3%,加之堤防标准低、堤坡陡、隐患多,极易成灾,以致造成038华县“小水大灾”。85岁的华县下庙镇秦家滩村民王德圆形象地道出了渭河洪灾的原因:“过去住的地方低,渭河在脚下淌。现在住的地方高了,胃河却在头上走,灾能小吗!”而要使渭河水位降低,就要像水利权威张光斗院士建议的那样,废弃使渭河水位居高不下的三门峡水库,只有废弃了三门峡水库这只“拦路虎”,渭河“肠梗阻”才会从根本上治愈,从而飞流直下,汇入黄河,才会最终像李白诗中所写“奔流到海不复回”。

选自《渭河大水灾——救灾笔记》,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图文来源:新新的故事《渭河大水灾——救灾笔记》

原文作者:王新民

整理编辑:新新的故事、华州文史荟萃

搜索更多有关“ 三门峡水库被废弃原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