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价3个基本特点
价值评价3个基本特点是: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又称为价值判断,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和判断,是对客观价值观关系的主观反映。
价值评价的步骤包括确立评价标准、决定评价情景、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
价值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不一样,它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价值观。
价值评价的三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3、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6.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物质是对各种实物的本质的思维抽象,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的定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贯彻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8.存在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答案: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9.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0.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答案:参考答案: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1.矛盾的特殊性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12.辩证思维方法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答案: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3.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我们所熟悉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的普遍性的形象表述。
1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6.简述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1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8.如何理解意识能动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意识能动作用具有如下表现: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活动能反作用于主体,控制和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19.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0.学习唯物辩证法,需要不断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
答案:参考答案: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1.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答案:参考答案: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2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考答案:(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是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感性材料处理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
23.简述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答案:参考答案: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24.简述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答案:参考答案: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5.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答案:参考答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26.简述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27.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2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9.简述价值观的含义。
答案:参考答案: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30.简述真理与价值尺度的关系。
答案:参考答案: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要想达到实践的目的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就必须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31.简述真理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的原因。
答案:参考答案: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多种不同认识中只有一种属于真理性的认识,即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尽管由于认识主体在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这并不表明多样的观点都是真理。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32.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地社会性地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3.简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
答案:参考答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34.简述真理的发展规律。
答案:参考答案: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5.如何理解价值评价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题需要的认识。
答案:参考答案: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能否作出正确判断,取决于人对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包括对客体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和需要等的认识。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作出正确评价。
36.简述哲学范畴中价值的基本特性。
答案:参考答案: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3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考答案: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8.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 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 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 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40.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参考答案: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一生产力。
41.怎样看待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起着普通个人无法起到的特殊作用。第一,杰出人物往往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第二,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提出者。第三,杰出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第四,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创造性的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起重要作用。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再大,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相比,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因为,杰出人物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果。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前提,杰出人物的力量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离开人民群众,杰出人物将会一事无成。
42.简述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的制约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对人口的数量要求降低,对人口的质量要求提高。(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
43.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答案:参考答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 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44.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参考答案: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45.简述社会形态的内涵。
答案:参考答案: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4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答案:参考答案: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 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7.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48.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案: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同自然界一样,其本质也是物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特别是两大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第三,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的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它的变化发展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第四,社会科学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对社会历史进行精确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49.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
答案:参考答案: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 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5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参考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5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答案:参考答案: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并不立即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消失。有时,社会意识可以超越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或加速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和延缓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掌握人民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5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考答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 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 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 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 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54.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参考答案: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考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5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案:参考答案:(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5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包括:(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58.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答案:参考答案:(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只有使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取得商品的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3)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用者所有事错误的。
5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60.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后果:(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6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参考答案:(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6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63.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多样性的。(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全球化。
64.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6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66.社会主义发展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67.简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答案:参考答案:(1)政治方面-苏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和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机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经济方面-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3)思想文化-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作为国际共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
68.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案:参考答案: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69.简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
答案:参考答案: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把纠正领袖的错误发展成全盘否定苏共的奋斗历史,直到丑化和歪曲历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理想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70.简述苏联模式的弊端。
答案:参考答案:(1)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2)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3)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4)对外关系上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5)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
71.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答案:参考答案: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7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参考答案:(1)物质财富极大财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长跃。
73.简述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答案:参考答案: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另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74.为什么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答案:参考答案: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同时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不仅如此,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75.简述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答案:参考答案: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能 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这是我们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依据,同时我们也应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自觉地运用和发展这些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76.简述“按劳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
答案:参考答案:“各尽其能,按需分配”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只把人当作“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 02-04生活
有创意的小吃店名字
- 01-16教育
产品销售居间合同
- 01-30生活
一般人压不住的名字
- 06-07生活
大开门的古玩什么意思
- 05-29生活
芦笋上的鳞片可以吃吗
- 01-13教育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的范文
- 12-17教育
言不尽意下一句
- 08-11科技
电脑恢复出厂设置的办法
推荐
- 1楚辞古风文雅的名字男334
- 2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有什么495
- 3怎么新建数据库和删除数据库?217
- 4敬老院管理制度范文415
- 5南京有哪些好玩儿的地方值得去447
- 6LOL英雄技能快捷键怎么自定义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