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生活 >正文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

人气:188 ℃ /2023-03-29 18:47:36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明代僧人异远真人。三七最早记录于明代的《跌损妙方》,早期居住在山头的苗族在狩猎过程中若产生外伤出血,便会使用一种名为“chei”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处,它和“山漆”树发音相同,又因谐音缘故,在流传中被记作“三七”。

三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药材,因为交通与通讯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明朝之前,三七只在云南和周边地区较流行,后传入中原,经过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宣传而声名远播。

李时珍遇到三七之后,亲身试验三七的作用,将三七应用于医药中,同时也对三七的功效不断的进行完善与补充。他将三七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影响广泛。

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医学工作者通过当时最为先进的仪器与设备,从而发现三七中含有皂苷、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以及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有效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历史上记载三七运动的人是谁

“三七暴动”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内容提要:“三七暴动”是有影响的红色革命风暴,是赞皇革命斗争史上一座丰碑。“三七暴动”精神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在赞皇的生动实践。在新的时代,要弘扬“三七暴动”精神,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力量。

关键词:三七暴动革命精神历史地位时代价值

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三七暴动”是九十年前发生在太行山区赞皇县的一场红色革命风暴。*********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深刻感悟穿越时空的精神之力,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力量,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三七暴动”是有影响的红色革命风暴、是赞皇革命斗争史上一座丰碑

20世纪30年代的赞皇,地瘠民贫,县小人困,广大农民群众愁苦于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地租高利贷,1931年又遇灾荒,日子更加艰难。这时,国民党县政府不顾百姓死活,临近年关之际,决定成立“度量衡检定所”,并规定田赋每两银子(即钱粮银子)加征二角七分附加税,还提出为所谓“平民工厂”捐款。这一切,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县委决定借此事发动群众,狠狠打击反动势力。

1931年底,以傅贯一为书记的中共赞皇区委,研究决定于1932年3月7日(农历二月初一)县城集日之机,发动农民请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抗捐抗税斗争。为做好准备工作,在直中特委陆治国亲自领导下,由傅贯一、董月三具体负责,通过小学教员联合会的合法名义,组织发动群众。县委先后在吕庄小学、县城“鹤仙园”茶酒馆、南羊角村等地召开党员大会,一致通过了区委关于“三•七”请愿的决定,起草了以清算“平民工厂”账目、取消度量衡捐款和免去苛捐杂税等为条件的请愿书。到2月26日(农历正月二十一),经过五次会议发动,发展到有五十四个村五千多人。区委书记傅贯一再次强调要遵守纪律、团结战斗,并且指出“一根棍子能折断,十根捆住就折不断了。”会后,党员又进行了分工,以村为单位进行组织,20人左右编为1个小队,百人左右编为1个中队,由党员分头领导。因为董月三曾在晋军中当过兵懂军事,为人仗义,县委确定董月三公开出面组织领导,其他人组成后援会。

1932年3月7日上午,54个村的几百名代表带领请愿队伍,从四面八方齐集于县城南关阁外边的大广场。董月三站在借来的一张桌子上进行公开动员,广场上数千人群情激奋,高喊着“打倒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国民党不抗日!”的口号,浩浩荡荡向县衙进发。国民党县长周维垣迫于压力与群众谈判,他先请了当地劣绅与群众周旋,虚与委蛇,说这是上边规定不好更改,只写了纸条按上手印从上面掷下来。当群众要求加盖官印时,周维垣借口拿印,一去不返。反动政府的狡猾激怒了请愿群众,他们打开了县衙大门,似潮水般涌进县衙,与全副武装的警察进行英勇搏斗,用树枝打伤了国民党县长。敌人恼羞成怒,疯狂反扑,对请愿群众予以血腥镇压,当场击倒、砍伤十余名群众。党组织领导人之一高忠被捕后惨遭杀害。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下令通缉傅贯一、董月三等党员群众,并把赞皇划为“赤区”,扬言调重兵血洗赞皇。白色恐怖笼罩全县,迫于形势,傅贯一离县赴中共直中特委汇报工作,董月三、张适如、傅晓昙、胡贡九等先后离县出走外地,党的活动暂时于低潮。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砸衙门事件”,史称“三•七”请愿或“三•七”暴动。

“三七暴动”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它是赞皇党组织成立以后,所进行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革命斗争。尽管由于对革命形势判断不足、敌我力量悬殊过大、组织成分复杂等原因失败了,但他打击了反动势力,播下了革命火种,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为日后掀起抗日高潮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三七暴动”和后来发生的灵寿慈峪暴动(1932年)、新乐正定藁城等五县农民暴动(1933年)、行唐水泉暴动(1933年)以及保定高蠡暴动(1932)、邢台冀南暴动(1934)等,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的革命高潮,在河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河北红色文化的重要标识。

二、“三七”暴动精神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在赞皇的生动实践

“三七暴动”过去九十年了,其历史影响至今犹在,主要原因就是蕴含着真理的力量,代表着人民的得益,有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支撑。“三七暴动”的精神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在赞皇的生动实践。

坚定信仰是“三七暴动”精神的灵魂,体现了革命前辈忠诚于党的优秀品格。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三七暴动”中,尽管敌我在武器装备和人数实力上差距悬殊,但县委和党员团员勇于斗争、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视死如归。比如高忠伤重被俘,在监狱中“绝食明志”,最后壮烈牺牲,其他党员在革命低潮中仍然坚持斗争而不改其志,彰显出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践行初心是“三七暴动”精神的精髓,体现了革命前辈不改初衷的高尚情怀。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广大党员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董月三为躲避敌人追捕,辗转多地,后流落到江西景德镇。1936年,他在景德镇烧制了“勿忘三七”瓷器一套,以示决心和纪念。回到牛山沟后为了掩护县委机关的工作,董月三“卖田纾困”,筹资建立学校,从而为县委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提供了安身之地。

敢于斗争是“三七暴动”精神的核心,体现了革命前辈勇于奉献的顽强意志。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这种牺牲精神在“三七暴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傅贯一、高忠、董月三等组织领导人身先士卒,不怕牺牲。革命积极分子董德邦、闫东昌、董名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掩护党员转移。正是这种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才使得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一心为民是“三七暴动”精神的本质,体现了革命前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赞皇党组织一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己任扛在肩上。他们领导开展“反吊头税斗争”,组织了“青年励志读书会,”建立“穷人会”等,特别是领导了1932年的“三•七暴动”,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个高潮,成为赞皇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赞皇人民认准了共产党,共产党在赞皇真正深入人心,成为领导赞皇人民前进的核心力量。

三、弘扬”三七暴动”精神,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力量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力量。

“三七暴动”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根基,历史自信是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底气和勇气。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走过的道路充满底气,对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充满自豪,对百年奋斗发生的变化倍感振奋。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化为强大的政治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以高度的理论清醒坚定理想信念, 把理想信念当作立党兴党之基、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进一步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三七暴动”虽然过去九十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进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赞皇县也整体脱贫进入了小康社会,目前正在向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要大力继承弘扬“三七暴动”精神,增强历史自信,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是作者在赞皇县纪念“三七”农民暴动9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无线石家庄

搜索更多有关“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