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教育 >正文

大明湖的导游词精选范文

人气:438 ℃ /2023-01-24 17:18:50

大明湖的精选导游词是怎样的?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大明湖导游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开场白,向大家打招呼以及简短的自我介绍即可,主要内容以介绍大明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故事为主,最后结尾表达美好祝愿。

大明湖的导游词1:

嗨!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当你们的导游,我姓秦,大家可以叫我芹菜。这次大明湖之行,你们一定很期待吧!系好安全带,我们的驾驶员可不留情面。走喽!

乘客们,现在我们快到了,眼前就是大明湖北门了,哦!威武的石狮子正冲你狞笑呢!不管它的笑有多么令你起鸡皮疙瘩,我们还是继续向前走吧!

在我们的前方,有一尊大鼎,叫明湖宝鼎,是古铜色的。它被建成的时候,还是金黄色的,只不过年代太久,变成了古铜色。它上面刻着许多文字,下面刻着四条龙。是天子祭祀用的。

现在,在我们的旁边,就是大明湖,大明湖有两个谜题,“蛇不见,蛙不鸣”。据说,蛇不见是因为这里是飞鸟的天堂,吃掉蛇是飞鸟的本职,所以蛇不敢来了。蛙不鸣是因为大明湖由泉水汇聚而来的,泉水大多是凉的,所以蛙就不在这片水域生活了。大明湖天气好时,可以看到佛山倒影的美景。大明湖上微波漾漾,岸边垂柳依依,你们见到这么好的景色,是不是心动了?快照张相吧!

现在,我们在北极阁下面了,北极阁是一座道观,又称北极庙。是1280年建造的,拾级而上,我们应该能看见真武大帝和其余十九尊神像。明朝1463年间又建了供奉真武大帝父母的庙。旁边还有一个关于吉祥幸福的感应泉,我认为那纯属骗人。想跟我们的神王照相的就照一张。

现在,我们站在了两袖清风的铁公下面了。铁公叫铁铉,是一位明朝的兵部尚书,曾带领兵马多次击败燕王,后不幸被俘,乾隆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勇敢,就修了这个祠堂。铁公威武的雕像高2.3米,重1.9吨,有谁想拍?想拍的举手!哇!这么多啊!一个一个来,不要抢!

我们踏上了历下亭,这里是杜甫饮酒作诗的地方。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后面是仿古建筑名士轩了。这里有辛弃疾、李清照等等的画像,前面还有一棵古柳树,想长命百岁的就跟古柳树照一张吧!

好啦,现在我们走出了大明湖的门,这个大明湖的景色十分秀丽吧,欢迎你们在到泉城来。

大明湖的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王,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游玩美丽的大明湖。人都到齐了吗?好的,跟我来吧。

看,路边的柳树长着长长的辫子,辫子垂进湖中,大家看是否有几分与江南相似呢?

来吧,让我们坐上船去铁公祠吧。

好了,到了,大家下船吧!

铁公祠是为了纪念铁铉所建的,铁铉是明朝一个保卫济南的大英雄,几次打赢燕军,但是最后被俘,朱棣亲自审他,铁铉坐在地上,大骂朱棣叛逆。朱棣先后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锅,死时年仅37岁。后人称铁铉为“铁公”,为了纪念他,特意建了这座铁公祠。

我们再坐上船,去中心小岛吧!

下船了,游客们!

这岛上有“三古”,第一古是古树,这棵古树是一棵枯木逢春的柳树,它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第二古是古亭,古亭名为历下亭,它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建立了;第三古是古诗,是唐朝大诗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半句写的就是历下亭。好了,游客们,大家请随意拍照,10分钟后请到小船那里集合,我在那里等着。

好了,三点了。我们该结束这次快乐的大明湖之游了,希望能再次为大家服务,再见!

大明湖的导游词3: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带领大家游览济南著名的大明湖。大明湖是济南的三大名胜,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进了大明湖的西南门,我们就会看到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然后直直往前走就会一眼看到大明湖,大明湖水面波光粼粼,非常漂亮,在堤岸上有一排排柳树,柳树随风飘荡,像一个小姑娘在跳舞。大明湖非常宽阔,湖上经常有船经过,所过之处会溅起雪白色的水花是非常漂亮的,大家可以随便观赏。

我们再往前走会看到一个售票处,大家可以在这里买票坐船到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个历下亭,历下亭有红红的柱子,青黑的瓦片。大家可以在这里参观,然后返回到船上。到了岸上往前走大家就会看到一个游乐场,大家可以在这里玩一玩,一小时后集合。这里还有一个海豹表演馆,里面有精彩的海豹表演……看完表演后再往前走会看到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很多五彩斑斓的鱼请大家参观一下,自由拍照……

好了,我就给大家解说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就问我吧,没有问题的就在附近参观游览一下吧。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川成都导游词精选范文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

【本篇导游词原载于2003年“四川导游网(520sc)”,作者不详;本次转载时,做了部分修订,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在中国历史中,三国时期是短暂而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到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

1.魏国: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2.蜀国:刘备建立,占据云贵川等地,建都成都;

3.吴国:孙权建立,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吴国开始建于吴郡(今苏州市),后孙权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南京)。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就是其中一次。

三国鼎立形势图

在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的年代,四川曾经是蜀汉政权的割据地。虽然四川地处西南,而且势单力薄,但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忠良之士,为了汉室一统天下,他们争东吴、扶南夷、出师北伐、英勇奋战,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留下来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于是,人们就修开始修庙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战场,从而构成了众多的三国历史名胜古迹。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武侯祠,便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武侯区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成都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成都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是清康熙11年,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18日,成都武侯祠·锦里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

大门口:

上方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的政权号,历史上称为“蜀汉”,因为刘备是汉室后代,后来又建都在蜀地成都,所以政权取名“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号”是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生前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称号,“昭烈”当然就是刘备的美称。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刘备的庙宇。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从内容上看,在武侯祠当中有刘备庙,刘备墓占的比重比诸葛亮殿大,似乎应该把这里叫做刘备庙;从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的祭祀庙宇都是主殿在后。而成都武侯祠则是刘备殿在前,诸葛高殿在后,故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似乎又应该叫做武侯祠。

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民国初年有一位叫邹鲁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封建时代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而把“汉昭烈庙”叫做武候祠了。

平面图:

通过景区平面图可以看出,殿宇坐北向南,主要建筑都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西侧是刘备墓。成都武侯祠陈列着丰富的人物泥塑像,匾联,碑文,钟鼓,确切的讲这里是一座蜀汉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就是这五重建筑和西侧的刘备墓,游览时间前后一个小时左右。

唐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三绝碑”。该碑通高367cm,宽95cm,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原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著名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而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塑这座碑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让我们将时间追溯到1200年前。当时,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就深知治川比治国更加艰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加上六百年前还有名相诸葛亮在此当政,武元衡要想博得政声,自然需要励精图治,他于公元807年入蜀,以非常低调的姿态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两年后政声鹊起,朝中的阿谀和在野的拥戴,都让他觉得可以自诩诸葛武侯。于是,他择定在公元809年,率领文武大将28人来到武侯祠,决意要为自己这两年的政绩树碑立传。在这批随从人员中,有一位非常重要,他就是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深知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他便怀着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为歌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的文章。

我们从碑文中的“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指武元衡)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中就可以看出,裴度在言明今武相和昔孔明有异代而同功的前提下,高度赞颂诸葛亮的“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他认为诸葛亮是继管仲、乐毅、萧何、张良之后最重要的谋略家,同时还说诸葛亮是上述先贤中的集大成于一身者,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他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其次,裴度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特别是他的法治精神,作了高度评价。我们从碑文中的“刑政达于荒外(边远地区)”,“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次第)”,“法加于人也,虽从死而无怨”等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也就是说,早在1800年前的蜀国,诸葛亮就实行了“依法治国”。再次,裴度还高度评价了诸葛亮谋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对他“结吴抗魏”的军事策略以及“出斜谷、据武功”的具体措施,都表现了敬佩之情。这是三绝碑的第一绝“文章绝”。

三绝碑的第二绝,便是柳公绰的“书法绝”。柳书在唐代书法中居主导地位,时人都以“柳骨”来高度评价柳家的书法。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兄长,在唐代盛世,文章、书法都是一种时尚,加之“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道德标准,有钱人家都很重视墓志铭,而柳公权对不忠、不孝是很瞧不起的。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忠孝仁义,有钱人想方设法要买到柳书作墓志铭,而在唐代外交中,柳书的地位也是相当高,深受外国使臣欢迎。柳公绰的书法让世人认识到了柳家书法的博大,故在传颂裴度文章的时候,实际上裴、柳二人是相得益彰的。

唐碑的第三绝,便是该碑文的雕刻,是由唐代著名工匠鲁建所雕刻。

唐碑正是因为裴文、柳书、鲁刻,而被后世誉为三绝碑。

清碑:

旁边的几通碑就是清碑了,清碑主要是介绍了武侯祠的重建和维修情况。

明碑:

而对面那座碑就是明碑了,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在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成的动物,它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又名“霸下”,它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的外形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向前昂头,四只脚拼命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 门:

在二门上方挂着一块匾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上联指出了武侯祠里面祭祀的人。“祖孙”指的是刘备和他的孙子刘谌,“父子”指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关兴等人,兄弟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而“君臣”指的当然就是刘备和他的满朝文臣武将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汉王朝一脉相承的正统和人伦纲常。

下联是说刘备在汉末黄巾起义以后起兵从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打到了四川,最后在成都才建立了政权。立国是非常艰难的,后人修了祠庙,让他们上下一堂千秋传颂。“明良千古”,“明”指的明君,“良”指的是臣良。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明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字,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是有深刻含义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文字狱;同时,这句古文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用德与贤才可使人心悦诚服。刘备以三顾茅庐显现出其德和贤,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情同鱼水,君臣均为典范,昭示后世上下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祠。

前后《出师表》:

在二门的长廊壁上刻着前后《出师表》,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1.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他在表中规劝刘禅要执法公允,讲述了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旺的道理,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至死不渝。表文言词恳切,催人泪下。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说法。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它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更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肃然起敬。

相传《后出师表》是南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题写的,写的时候是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其实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提写的,白麟当时喝了酒以后就跑到武侯祠来题写后出师表,刚开始写的时候,写得比较工整,后来边写边为诸葛亮的精神、才华所感动,再加上喝过酒的原因,于是就越来越满怀激情,后面写的就是龙飞凤舞了。最后写完以后,白麟没有提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提上岳飞的名字,因为他想也许提上岳飞的名字更能让后人记住诸葛亮。虽然这出师表不是岳飞的真迹,但是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我们敬其人爱其文,所以,仍然珍视这墨迹。

刘备殿:

业绍高光:“业”汉室的统一大业,“绍”继承,“高”汉高祖刘邦,“光”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 称赞刘备继承了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刘备,字玄德,河北人,24岁的时候,他召集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了镇压黄巾农民起义,才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的混战中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在赤壁大战以后才慢慢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刘备胸怀大志,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四川,于公元221年成都称帝。后来关羽被害丢失荆州,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的陆逊火烧连营而惨败,在奉节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国事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就这样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刘备这个人若说武,比不上张飞、关羽;若说文,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以外,主要在于他待人宽厚、善用人才。从他临死前在白帝城把国事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时所说的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后主刘禅是可造之才的话希望丞相辅佐他,如果是个无用之才的话,丞相就自取江山。

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他们两个和刘备情同手足,于是就有了桃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得到荆州以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斩然庞德,威震华夏。后来,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遇害,丢失了荆州。关羽曾经被曹操抓到过,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拢下,仍然是效忠刘备。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的推崇,使成了忠义的化身。到了宋代,关羽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又被封为关圣大帝。所以,这里大家看到的关羽就成了帝王的打扮。

张飞,字翼德,张飞非常的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当年在今宜昌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兵追来的时候,他站在桥头大吼一声:“我是张翼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追兵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但是张飞对他的部下不好,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刘备到了四川以后,派张飞驻守四川阆中长达七年,在关羽遇害以后,刘备伐吴,派张飞东征,出发前被他的部下张达和范强暗害。民间传说:张达和范强杀死张飞以后,带着张飞的人头乘船顺长江东下,到东吴请赏的时候,走到长江云阳段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风浪,他们就将张飞的头抛在江中。后来百姓在当中打捞起张飞的头,修庙祭祀。现在重庆云阳还建有张飞庙,民间又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诸葛亮殿:

出刘备殿便是诸葛亮殿,大门上高悬着“名垂宇宙”的匾额,“名垂宇宙”出自大诗人杜甫的诗名“诸葛大名垂宇宙”。匾额是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所题。在这左右两边挂满了各种匾联。最有名的是这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百年前,族人赵藩在成都为官时为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这副古今传诵的名联,我们把它简称为“攻心联”。这副也成了游成都武侯祠非看不可的一大亮点,连毛主席到武侯祠都驻足一看再看,这是有道理的。

赵藩撰写这副攻心联可谓用心良苦。全联30个字,按今天报刊的流行语言,其“关键词”—是“攻心”,二是“审势”。一个诸葛亮,在蜀中乃至云南,正史、野史故事之多随手可拾。然而赵藩的高明在于他选用了诸葛亮在平息招抚西南各土著部族时,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他指出,只要你工作做到家,桀骜如孟获者,都会俯首称臣。会用兵的人首先应该是个“攻心”的谋略家。他不一定喜欢打仗,但诸葛亮又非一味宽大。在如何治蜀这一点上,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法正主张应像汉高祖入关时那样政策宽松一点。面对当时“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地方豪强势力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局面,诸葛亮感到已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统治基础,故他在《答法正书》中坚决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能照搬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那一套,必须“为之以法”。他令行禁止,说到做到,抓了两个典型:一是严惩了刘氏皇族后裔刘琰,一是罢黜了名门望族出身的来敏。对皇亲国戚和“高干子女”的处理结果,大大地震慑了地方豪强势力,再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对百姓亦如是,也是以“攻心”为主,教育多数、严惩个别,哪怕对自己的错误他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因人而异,最集中体现在大家都熟知的失街亭的故事:他一边挥泪斩了马谡,同时又提升了有功的王平,还勇于承担了作为主帅应负的责任。正是因为诸葛亮这种宽严结合在今天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使得蜀中在他当政时期政局稳定,他才因此得以多次顺利出征而后院不起火,无“反侧”。这充分证明诸葛亮以德服人,以法治国的效果。《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他“终于域之内,咸威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就是“攻心”而消“反侧”。这就是“审势”而定“宽严”。族人赵藩仅以30个字便概括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成功的一生,真是了不起。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沂南人。家里有兄妹五人,诸葛亮排行老四,父亲诸葛珪。诸葛亮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汉王朝的没落时期。宦官专权,起义不断,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虽然诸葛亮生于乱世,但却从小心胸大志。他从小就立志要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叔叔诸葛玄到了荆州襄阳,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去世,他就独自一人在南阳躬耕苦读、结交名士、观察时局,得了“卧龙”的美称。东汉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被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加入了刘备集团,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先辅佐刘备创业西川,为刘备制定出三分天下,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再吴抗魏之势,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治理蜀国前后20多年,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军事方面,他先平定南方,深入不毛,蜀国地小民弱,诸葛亮就采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六出祁山,挥师北上,两次上书出师表,其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后来由于过度的劳累,54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虽然身居臣相之职,但一生却很清政廉洁,大殿上方的乌木梁上八个大字就是最好的证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说过的话,意思是说要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杂念,恬静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之为“诸葛鼓”。

惠 陵: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由照壁、栅栏、神道,还有陵墓组成。据史料记载里面还埋藏了他先后去世的甘、吴两位夫人,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刘备的墓和其它历朝历代的国君的比起来显得好像不是很有排场,再加上由于保护的非常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掘。于是,关于这座墓的真假便是众说纷纭,但是有很多证据显示这墓应该是真墓。

首先,在古代国君死后都是必须要葬在自己的国都。其次,据《三国志》记载:八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些都记载了刘备藏于惠陵。《三国志》是一部信史,《三国志》的作者是史学家陈寿。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官员,他应该是不会把自己那个朝代的历史搞错的。

各位团友,至此,我们已经将成都武侯祠游览完毕。目前,成都市正以武侯祠为核心,打造一个集三国文化的展示、研究和体验为一体的“三国文化中心”。接下来的20分钟,请大家自行游览,20分钟后,我们在武侯祠大门口集合,前往旁边的“锦里”游览。

搜索更多有关“ 大明湖的导游词精选范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