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教育 >正文

有关湖北磨山的导游词范文

人气:182 ℃ /2023-01-22 18:14:56

有关湖北磨山的导游词是怎样的?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湖北磨山导游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开场白,向大家打招呼以及简短的自我介绍即可,主要内容以介绍磨山的景观和历史故事为主,最后结尾表达美好祝愿。

有关湖北磨山的导游词范文(一)

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别致的园中园和浓郁的楚风情是磨山景区的四大特点。 33平方公里的东湖碧水在她的东西北三面紧紧环绕,使她犹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味到各种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的宝库”之誉。这里更是花的海洋,花的品种成千上万。梅花、杜鹃花、樱花、兰花、荷花、桂花、月季、海棠、桃花是这些花卉的主要代表。其中,仅梅花品种就达206种,梅树、梅桩2万多株,为全国之最。栽培技术与研究水平均领先全国,“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就设在磨山梅园内。优厚的旅游资源条件吸引了日本陆奥银行在这里投资兴建了与日本的弘前市、美国的华盛顿并称世界三大赏樱胜地的磨山樱花园,美丽的樱花灿若朝霞,白如初雪,日式的园林经典建筑法隆寺五重塔是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磨山杜鹃园品种冠中南五省之首,阳春三月,花开时节,满山遍野花海如织,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磨山桂花也一向在民间享有盛誉,素有“八里磨山,十里飘香”之说。

有关湖北磨山的导游词范文(二)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左手边就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之一,东湖的面积有西湖面积的六倍之大,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湾之称。解放之后,朱德总司令游览东湖的时候曾说过“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更比西湖强”的诗句,这也说明我们的东湖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五十年代开始东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依其自然环境,东湖被分为听涛,落雁,白马,磨山,吹笛,珞洪六个景区,但现在对外开放的就只有听涛和磨山两大景区。我们今天游览的就是磨山景区。

进入磨山景区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面非常有楚文化特色的大鼓,叫做虎坐鸟架鼓,是战国时期出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以两只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的鸣凤,一面大鼓用红绳悬于凤冠之上。在楚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形象的鼓,多为漆器制品。

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觉得楚国是最强的,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族荣誉感,楚国才能所向无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磨山景区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楚文化主题公园,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前面的楚城门,楚城是参照当时楚国的第一大都会纪南城所设计,建造的。

城门有三个门洞,一大两小,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当年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人欺负晏婴身材矮小,让他从城门的小门入,晏子说:“如果我是出使狗国,那么我就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此门入。”楚人没办法,不能承认自己是狗国,只好敞开大门,迎接晏婴。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确实有多个门洞。

城门上是用甲骨文写的“楚城”二字,我们可以看到楚城门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两边的望楼比中间的望楼要高,由此可以方便的监控周围的环境,以防敌情。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楚城门除了陆门以外,还设有水门。根据楚人临水居高城的特点,楚城外一般都有天然的护城河,而且楚地处于南方,河流湖泊众多,不仅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内也是流水密布。通过水门,那些乘船而来的商贾和使节就可以直接开船进城。我们这里的楚城门就沿袭了当年的风格,向东湖里延伸出了一个水门。大家可以看右手边,那是我们的楚长城,大家都知道秦长城,很少知道楚国也有长城的,因为楚国的长城没有那么宏伟,但是建造的年代要比秦国早很多,也是作为防御之用。

关于这个楚城门,当年设计建造的时候专家们为其材料的选择大伤脑筋,本想以青灰色的石砖作为材料,可是那样的风格接近于唐代的城墙,宫殿建筑,年代就比较近了。用一般的转头又无法体现楚国的特色。后来专家们将目光放在武汉沿江码头台阶所用的红砂石上,楚人刚好崇尚红色,而且这些砂石资源丰富,售价便宜,就用此来建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城门。

这两个巨大的铜凤叫做楚凤标,高8.7米。凤是楚国人的图腾,被视为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楚国人非常崇尚凤凰,所以在很多楚墓中出土的器物上都是凤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铜凤同我们在门口看到的虎坐鸟架鼓一样,也是脚踏老虎。这里的把凤的尾部特意做成上扬的形象,就像熊熊烈火,这也表现了楚人崇火尚凤的习俗。凤标修建最妙的地方在于凤尾形成的拱门,恰好将巍然屹立于磨山主峰的楚天台罩住,成为烘托楚天台的一个铜光环,这样一来凤标和楚天台就形成了“借景”效应。

登上345级台阶就可以登上楚天台,楚天台的名字取自毛泽东同志的一句“极目楚天舒”,而在楚国最顶级的建筑被称为台。楚天台是参照楚灵王时的行宫---章华台的遗址修建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说灵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细腰,他自己是细腰不说,还对细腰的大臣非常喜爱,许多人为了得到灵王的厚爱都节食束腰,以致后来许多人都饿死了,所以在民间又有“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说法,章华台也因此被称为细腰宫。据说有一次楚王宴请宾客,在章华台大摆宴席,哪知客人爬上章华台就休息了三次,所以章华台又名“三休台”,而现在我们登上楚天台的台阶上也设有三个休息平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磨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楚才园,它向我们展示了楚国8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著名典故。楚才园的门口悬挂着四口楚式编钟,是按照曾侯乙编钟所设计的,编钟上刻有四个甲骨文,从右向左读出就是“惟楚有才”。这里要说到一个历史典故:当年蔡国的声子出使晋国,途中遇到了受到诬陷而逃亡郑国的楚国大夫伍举,为了帮助伍举回到楚国,声子回到蔡国后就急忙来到楚国并见到了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子木问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哪个更加贤明?"声子说:“楚国的大夫更贤明,就算晋国很有多的人才都不如楚国,可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的人才大都流失到晋国了,晋王非常重视楚国的人才。”声子还向子木列举了很多楚国人才到晋国为官的例子。子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报告给了楚王,楚王随即召回了流失到晋国的人才们,并且迎回了伍举。后来“虽楚有才”被传诵成了“惟楚有才”,这里的“惟”并不是“唯独”的“唯”,并不是说只有楚国有人才,而是个语气词,意思是“啊!原来楚国有人才”。

进入楚才园的第一座雕像叫做次非斩蛟,展现的是楚国一位勇士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力搏斗的场景。勇士双眼圆睁,手持宝剑与凶恶的*********搏斗,整个场面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在这里主要是想向游人展示楚国地处在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建城之初人们生活环境恶劣,水兽横行,但是楚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的生活了下来,而且也表现出活跃在社会最底层的英雄形象。

这个头像是楚国的祖先鬻熊,他是商纣王时期楚民族非常有作为的一位酋长,他带领当时的楚民族离开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投奔民心所向的周王朝。使得后来的周天子分封他的曾孙熊绎为楚国的第一任国君。鬻熊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分为鬻氏和熊氏,从此改变了楚国的国君由民主选举的禅让制改为熊氏子孙世袭制。

这边这幅巨大的浮雕名叫熊绎守燎,上面有一个人头像,双眉紧锁,下面是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很多人在火堆旁边载歌载舞。这个头像就是熊绎,他是鬻熊的曾孙,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被封予“子男”的爵位,这是当时周天子分封各诸侯最低的爵位。有一次周天子在会稽山举行诸侯大会,虽然熊绎也参加了,但是只能忙于一些会场的具体事物,做后勤工作,守着火堆,不能参与政事。这件事被楚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与后来楚国迅速崛起,楚成王代表周天子主持盟会,楚庄王敢向周王室询问鼎之轻重,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雕塑名叫卞和抱璞,是发生在楚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楚山脚下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璞石,他知道里面藏有一块无价宝玉,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他把璞玉献给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楚厉王见了便叫一位宫廷玉匠来辨识。谁知玉匠手艺虽然高超,却从未见过粗糙的璞石,于是就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砍断了卞和的左腿。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位,卞和又抱着那块璞玉去觐见,谁知楚武王还是宠幸当年的玉匠,结果卞和又被看去了右腿。不久后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继位,被砍下双足的卞和已经80岁了,回顾往事不胜伤感,于是抱着璞石在山下嚎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了血。消息传到楚文王耳中,便召见了他,并问他:“楚国有那么多因为欺君之罪被砍掉双足的人,为什么你要哭的如此伤心?”卞和义正言辞的回答:“我哪里是悲伤失去双足,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块宝玉却偏偏说它是石头,明明我忠心为国,却说我欺君,楚王不分真假,不辨忠奸,这才是我最伤心的。”楚王听了深受感动,这次他不再让玉匠用肉眼辨别,而是命人将璞石劈开,结果果然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的来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长排浮雕描述了铜矿开采,丝织刺绣,漆器漆画和舞蹈音乐;向我们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告诉我们楚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沿着这一长排浮雕可以看到很多楚国当时的名人逸事,包括许行讲学,甘德观星,高山流水遇知音,楚囚南冠,优孟衣冠,楚宝倚相,隔河对射,伍参主战等等。

走了一圈,我们马上就要走出楚才园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大型雕塑的名字叫做“庄王出征”,中间这位雄伟高大,身穿战甲的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跟楚庄王有关。在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三年不理朝政,整天歌舞享乐,有位大臣叫做伍举,他不知道庄王到底是不是明君,于是故意试探他:“臣听说山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么?”他满以为庄王答不上来。谁知庄王毫不思索的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一听大喜,为君王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庄王不是昏君。事实证明庄王果然很有能力,他通过三年时间摸清谁是正直的,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哪些是昏庸,奸佞的臣子,之后更是带领着楚国进入鼎盛时期。

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有关湖北磨山的导游词范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恐龙特急旅行社”的导游员克塞,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的东湖风景区。

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风景区之一,其湖面约为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湾之称。东湖的湖面是这样的广阔,风景是这样的优美,那么大家知道东湖是怎么形成的吗?

其实东湖濒临长江,经青山港和长江相通,在江湖之间,发育着一片冲积平原,有长达十多公里的环湖长行高地,堤内形成相对低下的凹地,每当汛期,长江水位高于地表时,凹地上游来水便无法外泻,于是,在洼地内的积水就形成了现在的东湖。

1949年以前的东湖几基本上还是个荒湖,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依其自然环境,东湖可被分为听涛、落雁、白马、磨山、吹笛、珞洪六个景区,但是现在对外开放的只有听涛和磨山两大景区。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同进去游览。

进入了东湖的大门后,我们也就进入了听涛风景区,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块地方叫做黄鹂湾,这个名字是来源于杜埔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沿湖垂柳拂岸,湖岸绿树成荫,也正合杜埔的诗意。

大家注意到了这边的这些树木了吗?这就是被称为活化石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古老植物水杉,在三百万年以前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个地区。水杉曾一度被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认为已经灭绝了,但1945年我过森林工作者却在湖北省利川市发现了水杉林区,成为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为了纪念这一古老树种在湖北省首次被发现,武汉市决定将水杉定为市树,以其刚毅坚强、刚直不阿来象征英雄的武汉人民。

象大家现在看到的一样,水杉的叶子在每年的深秋时节都会变红,在阳光下泛出金红的光泽,十分耀眼。

继续往东,我们就到了听涛轩,听涛轩的周围种有翠竹、苍松,在迎湖面石砌的护坡上,大家可以看到嵌有东坡居士书写的“松坡”二字的青石坡,石板上方有几株苍翠的劲松,挺立在陡峭的岩石岸边,为这里的景色增添了一些神韵。在听涛轩的斜对面就是水云乡。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湖北大别山导游词1500字

大别山: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导读:位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在中国诸多名山中并不出众,但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海拔不过1000多米的山脉为古今军事家所瞩目。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对于交战双方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1“万里长江此封喉”

在中国,大别山的名气不大也不小。说它有名,主要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由鲁西南地区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根据地,打开了解放战争的新局面。然而,除了这一历史事件,大别山在大多数时候都籍籍无名。

大别山体量不大,东西主脉长度仅270公里左右,不过,就是这短短的270公里,却分隔了安徽、河南、湖北三省,成为了三省的界山。更为重要的是,大别山余脉向西北推进延伸,和伏牛山、秦岭交接;向东南则与皖南山脉(黄山即位于此处)隔长江对峙。大别山肩扛东西,同上述山脉一起,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分为二,形成截然不同的地理区域,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大别山,其实就是长江流经的最后一座大山,而大别山东麓,恰如一道咽喉,约束着躁动不安的长江水。这种特殊的江和山的关系,给了大别山东麓“万里长江此封喉”的地理特色。

这张图片完整地体现了大别山东麓的山、江、湖特征,低山、湖泊、平原在这个地区渐次分布,地理特征非常明显。

相较于大别山其他地区,大别山东麓的发展要大大超前。早在西周时期,古皖国便在此立国。西周初年,大夫皖伯被分封到了大别山,所获得封地大概占了现今大别山东麓安庆市的一半左右。皖伯选潜山为都,在此立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苦心经营,皖国一度繁盛,延续影响至今。安徽省的简称“皖”也就是来源于此。

那么,“皖”是怎么成为安徽省代称的呢?早在皖伯时代,皖国境内就已经农桑发达,到了后世,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路交通,皖国所在的大别山东麓很快就成为了“翘楚之地”,在下游的芜湖、合肥发展起来之前,这里早已独领风骚几千年。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大别山东麓首设安庆军,治所就在今天的安庆市内,因为此地曾是皖国故地,安庆便简称为“皖”;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省名取安庆和徽州的首字合成;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定安庆为省会,由于当时安徽还没有简称,经乾隆皇帝御批,便将安庆的称呼“皖”顺手拿来,放在了安徽省的头上。

大别山出了很多影响中国的人物,翻开历史往下数,张廷玉、徐锡麟、陈独秀、赵朴初、邓稼先,等等。有英雄,有豪杰,自然就有美人。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多美女,最著名的两个就是乔玮、乔莹——也就是三国时代名动天下的“二乔”。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二乔的出生地在今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王湾村,村子三面被大别山包围,溪、石、林、竹俱全,到现在看来仍有些世外桃源的意境。村中至今仍有二乔姊妹的故事流传。据说当年二乔下嫁孙策、周瑜,其实是被抢去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记述这件事时很不客气:“(周)瑜攻皖,拔之。获乔公二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抢得美人归的周瑜、孙策二人乐不可支,大言不惭地四处吹嘘:“乔公二女虽流离(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02大别山脉上的“关中之关”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在我国东部一片绿色的平原中,只有大别山耸立在淮河与长江之间,是一个理想的战略制高点。占据大别山,淮河水系贯穿山区各县,向北可以俯瞰黄淮海平原,向南可跨越长江,冲击长江中下游平原,向东可以直扑长江下游南岸的重镇南京,向西可威胁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战略地位十分可观。

山高林密的大别山区在早期军事活动中的意义非凡,不过,这也只是现代人从“图上作业”得出的看法。

实际上,大别山区的大多数地方开发较晚,直到五六百年前的明代,史书上还有“自六安以西皆深山大林”的记载。这样一来,山高林密的大别山区在早期军事活动中的意义,就体现在便于部队隐蔽集结和实施迁回包围。公元前506年,我国的军事家鼻祖孙武率领吴国(都今江苏省苏州市)远征军由淮河西进,出征楚国。这支军队就是利用大别山区作为隐蔽,秘密向楚国的心脏地带行军的。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大别山是如同太行山一样以关隘闻名的——这就是坐落在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大别山余脉鸡公山下的武胜关。它与附近的平靖关、九里关一起合称“义阳(注:信阳古称义阳)三关”。自古南北争夺,北上中原,南下湖广,这三关都是必争之关隘。三关之中,武胜关居中,左右相顾,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所以又有“关中之关”的称呼。春秋时期,武胜关(时称直辕)就有着“全楚之襟”的称谓。那支由孙武率领的吴军,走出大别山区腹地后,就是首先占据上述三关,随后攻占了楚国的国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南北朝时期,南北对立双方对以武胜关为代表的三关的争夺,更是达到顶点,几乎是今年为南梁所占,明年又为北魏所夺。武胜关在整个大别山区中首屈一指的战略地位,直至近代,也没有什么改变。明清时代,存在一条从河南郑州向南经许州(今河南许昌)、信阳,经平靖关进入湖北的驿路。清末西风东渐,京汉铁路建成。这条铁路在信阳以南至武胜关入湖北,武胜关遂成为南北通衢上的一个险要的隘口。1929年,桂系巨头李宗仁在武汉酝酿反蒋,派人到河南与冯玉祥联系,冯玉祥答应在反蒋战争爆发两个星期后率兵响应。不料,当“蒋桂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先是桂系大将李明瑞叛变倒戈,接着是“坐山观虎斗”的冯玉祥落井下石。其“讨逆军”第三路总指挥韩复榘,在从河南直趋武汉途中,抢先控制了武胜关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随即挥师南下,兵锋直抵湖北孝感,致使桂军一败涂地。

03依大别山拒日寇

数年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形势的变化,相比武胜关显得有些沉寂的大别山腹地,战略位置凸显。这里“南扼长江,北制陇海,西进可以切断(北)平汉(口)路,东下可破袭(天)津浦(口)线,并可威胁南京、武汉、徐州、郑州、开封等大城市和战略重镇”。

徐州会战后,大别山更是成为华中地区的核心战略要地,对拱卫当时处于抗战中枢地位却无险可守的武汉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大别山区海拔超过1000米,山岭连绵,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荆棘丛生,不易攀登。

另一方面,大别山区海拔超过1000米,山岭连绵,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荆棘丛生,不易攀登。这对大兵团行军、作战有严重影响,尤其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影响较大。在这里,部队运动非常困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阵地。到了夜间、雾天,更容易迷失方向。战斗中进行通信联络、指挥协同大有不便,弹药、器材补给困难。

囿于这一地理条件,侵华日军不得不分散有限的兵力,分别从大别山南北两侧发动对武汉的攻势。大别山以北一路沿合(肥)信(阳)公路自六安西趋信阳,切断平汉路,攻武汉之北;大别山南麓一路从宿松、黄梅出动,经广济、武穴,攻武汉之东。

反观中国军队,为保卫大武汉,决心“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利用大别山区居高临下的地势,纵横起伏的有利地形,中国军队据险而守,给予侵华日军沉重打击。

在大别山北线,国民党军宋希濂部利用富金山(注:大别山余脉中一个海拔800余米的高地)的扇形地势及凸出的棱形线,构筑地道、战壕,形成迂回曲折的防御工事,并以该部第36师、第88师分置富金山阵地形成左右掎角之势,面对日军进攻坚守8天之久(1938年9月3日至11日)。而在大璧山南麓,国民党军也布置重兵构筑坚固的工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参战日军中一个姓山本的大尉说:“在黄(梅)广(济)交界处八里长一段路上,有50多座海拔600到900米的陡峭峻岭。这里的大别山脉的所有峰岭全都设有坚固阵地,还有山谷河川掩盖的碉堡和炮台,这使我军十分苦恼。”

这条战线上错综复杂的地形,使得日军倚仗的主力兵力——骑兵与坦克,大大受限。中国军队在大别山南北战场上的阻击战,最终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意图,为保卫武汉赢得了时间,并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军注意到大别山脉优越的地理优势,在武汉会战结束后,负责第五战区的李宗仁当即委派廖磊为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兼安徽省府主席,率桂系战斗力最强的第21集团军留驻大别山区,迁安徽省府于立煌县(今金寨),建立起了国民党军大别山根据地。这座根据地包括鄂豫皖三省20余县,驻有4个正规军及众多地方武装,历经日军多次扫荡屹立不倒,一直坚持至抗战结束。

04中共将目光投向大别山

早在土地革命、苏维埃时期,大别山地区就诞生过著名的“豫鄂皖根据地”。1947年秋,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后,根据地迅速恢复发展。山脉北麓的金寨、霍山;西麓的新县、固始、汉川、光山、罗山;南麓的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等县在后世都成为著名的红色根据地。

不过,看到此处,人们也许会奇怪——大别山南、北、西三个方向根据地星罗棋布,唯独东面的大别山东麓,革命战争的烽火似乎从未在此一烧冲天。原因很简单。革命战争年代的根据地发展都有一个特点——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属于国民党政权统治的薄弱环节,大别山的南北西三面正是如此。

大别山东麓地形过渡很快,某些地方的海拔能在几公里内猛降数百米。在高山与平原交接地带,梯田就成了一大景观。

实际上,大别山峰峦叠嶂,沟梁幽深,易守难攻这个优势,也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帮助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横跨鄂豫皖三省边境的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区南控大江可威逼宁汉,北向豫皖而俯瞰中原,革命形势极易震动远近视听。虽然因临近交通线和中心城市,敌军可以朝发夕至,但革命者可以凭借山水阻隔,以逸待劳。

多年之后,毛泽东的目光再次投向大别山区。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向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发来电报说:“刘邓……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其实,早在1947年2月至3月,蒋介石已被迫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将进攻重点置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山东和陕北。在国民党军从陕北及山东的漫长战线上,中原地带恰是最薄弱的环节。毛泽东生动地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了。”

邓小平在《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中则指出,“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如果国民党方面继续控制大别山地区,则北可屏障长江防线,堵住解放军渡江南进的去路;东西可策应和支援山东、陕北顾祝同和胡宗南等部的重点进攻。

反过来,人民解放军要是进入大别山,则东南可震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等地,西南可威胁华中军事重镇武汉,北可鸟瞰郑州、洛阳等军事要地,南可截断长江、觑视国民党政权在江南基本统治区,甚至完全有可能迫使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回援来争夺这一战略要地。这样一来,千里挺进大别山就像一把尖刀直插蒋军心脏,可以四面出击,取得战略主动权。

于是,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12万余人兵分三路南下。他们利用夜幕的掩护,跨越了陇海铁路,然后,不顾道路泥泞,天气恶劣,向南疾进,走过“黄泛区”。经过20天艰苦行军,刘邓大军甩开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于8月27日至28日渡过淮河,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当刘邓大军最后一批人马渡过淮河后,淮河水陡涨,把刚刚赶到淮河北岸的国民党军张淦部整编第85师隔阻在大河彼岸。师长吴绍周无可奈何地向张淦报告:“事之成败,实关天意。”他在18年后回忆说:“直到现在,我总还在想事情也未免太凑巧了。”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把解放战争的战线由黄河流域推移到了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成为嵌进敌人心脏的一颗钉子。它直接威胁着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的魏德迈感慨:“国民党军队兵力上虽占优势,但战略上的主动,则操在共产党之手。”连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华北地区,全为匪军糜烂,我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为了防备刘邓大军进一步“逃窜”去南京,国民党军队不得不从解放区战场抽调33个整编旅回防华中,开辟一条新战线。

正如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中原吸引了蒋介石南线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证了其他地区的胜利展开。”人民解放军从此进一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搜索更多有关“ 有关湖北磨山的导游词范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