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anBetXapp > 百科 > 教育 >正文

形式教育论注重知识还是能力

人气:299 ℃ /2022-12-28 09:49:48

形式教育论注重知识还是能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形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他们认为语言是最好的形式,尤其古代语言的学习获得文法上的修炼,能很好地训练思维。这是他们重视语言尤其是古代语言、数学、辩证法等学科的理由所在。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形式教育论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第几章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1.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贤愚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 A.
  • 《道德经》
  • B.
  • 《论语》
  • C.
  • 《孟子》
  • D.
  • 《劝学》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学说及事迹记录在《论语》一书中。他的教育主张包括:“有教无类”;“培养有德才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庶、富、教”;主张德政;“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其中,“有教无类”思想,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倡导人人都有权接受教育。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教育主张包括:“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劝学》是荀子的著作,全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2

2.0分

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 )。

  • A.
  •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B.
  •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C.
  • 教学与发展理论
  • D.
  • 教学特殊认识理论

正确答案是A,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中布卢姆的理论。

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其代表作是《教育目标分类学》,主张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教学与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教学特殊认识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教学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一个正确的结论。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A。

3

2.0分

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

  • A.
  • 生产力发展水平
  • B.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C.
  • 社会人口构成
  • D.
  • 民族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题干中,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阶级性导致达官贵族接受学校教育,而劳苦大众不能接受教育,他们只能进行生产劳动,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不具备生产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因此,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人口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的迁移影响教育的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文化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4

2.0分

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 )。

  • A.
  • 教育万能论
  • B.
  • 环境决定论
  • C.
  • 遗传决定论
  • D.
  • 主观因素

正确答案是C,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遗传决定论,又称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内在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题干中,“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是指生下来就明白知识和道理,不经过学习就有知识,强调了遗传这一内在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属于遗传决定论。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教育万能论,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并未提到教育的作用。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环境决定论,又称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环境的力量,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由环境决定,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C。

5

2.0分

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 )。

  • A.
  • 教育方针
  • B.
  • 教育目的
  • C.
  • 培养目标
  • D.
  • 课程目标

正确答案是C,你的答案是B。回答错误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层级、结构、性质、理念等确立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它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个层次、不同性质学校上的具体化。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发展教育事业,依据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情况确立的指导相关教育工作的政策。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国家教育的目的是国家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学科的课程目标,是指各个学科的课程方案规定的学科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是对受教育者在一段时间内所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达到水平和程度的一种预期。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C。

6

2.0分

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是( )。

  • A.
  • 斯宾塞《教育论》
  • B.
  • 杜威《儿童与课程》
  • C.
  • 博比特《课程》
  • D.
  •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是C,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的含义。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由此诞生了“课程论”这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斯宾塞的代表作是《教育论》,但是《教育论》不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儿童与课程》。但是《儿童与课程》不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或圣经,而非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C。

7

2.0分

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对哪一关系的争论?( )

  • A.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B.
  • 知识与能力
  • C.
  • 分析与综合
  • D.
  • 知识与思想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形式教育论,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忽视知识的传授;实质教育论,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知识与能力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对知识与能力的争论。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8

2.0分

学完“压强”概念,学生理解了“在同等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道理。田老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田老师贯彻的主要教学原则是( )。

  • A.
  • 理论联系实际
  • B.
  • 循序渐进
  • C.
  • 直观性
  • D.
  • 启发性

正确答案是A,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与实际掌握基础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用结合。题干中,田老师讲解完“压强”概念后,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该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联系了实际,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教学需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自身的认识发展顺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原则。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自觉地探究、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A。

9

2.0分

于老师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由此让学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 A.
  • 练习法
  • B.
  • 演示法
  • C.
  • 实验法
  • D.
  • 参观法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题干中,于老师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从而理解知识。因此,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属于演示法。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教学目的和具体步骤,利用相关的仪器设备,通过控制变量,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观察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组织或指导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10

2.0分

在一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后,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并写出心得体会,马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 A.
  • 说服教育法
  • B.
  • 榜样示范法
  • C.
  • 实际锻炼法
  • D.
  • 个人修养法

正确答案是D,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中学德育的方法。

个人修养法,又称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修养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自我反思、调节自我行为,逐渐完善自我品德的方法。题干中,马老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体现的即为个人修养法。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言语说理,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示范者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正面的文艺形象等。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实际锻炼法,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并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D。

11

2.0分

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
  • 班主任工作
  • B.
  • 课外校外活动
  • C.
  • 团队活动
  • D.
  • 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正确答案是D,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中学德育的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中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科学精神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综上所述,D项正确。

A、B、C三项,均是中学德育的途径,但不是基本途径。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D。

12

2.0分

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都能将它知觉为白色衬衫。这反映了知觉具有( )。

  • A.
  • 整体性
  • B.
  • 选择性
  • C.
  • 理解性
  • D.
  • 恒常性

正确答案是D,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一定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明度、颜色、距离、速度等。其中,颜色恒常性,是指当物体的颜色因光照条件改变而改变时,个体对熟悉物体的颜色知觉仍趋于一致。题干中,一件白衬衫无论是在灯光昏暗的室内,还是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人们对它的颜色知觉仍趋于一致,体现了知觉的恒常性。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即事物的整体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D。

13

2.0分

教师:“面粉有什么用处?” 学生甲:“可以做面包、蛋糕、馒头、花卷、油条、面条。” 学生乙:“可以做馒头、胶水、捏面人。” 上述对话说明学生乙比学生甲的思维更具有( )。

  • A.
  • 精细性
  • B.
  • 流畅性
  • C.
  • 变通性
  • D.
  • 反思性

正确答案是C,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创造性的特征。

变通性,是指个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示创作者思维灵活。面对同一问题想出的不同类型或不同角度的答案越多,表示他的变通性越高。题干中,学生甲的回答可以归结为“做面食”这一类,而学生乙说出的类型更多。因此,学生乙的思维比甲更具有变通性。综上所述,C项正确。

A、D两项,为干扰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流畅性,是指个人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多的观念、思维和联想,表示创作者思维敏捷。面对同一个问题想到的答案越多,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C。

14

2.0分

学生对“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学习属于( )。

  • A.
  • 组合学习
  • B.
  • 上位学习
  • C.
  • 下位学习
  • D.
  • 归属学习

正确答案是A,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

组合学习,又称并列组合学习,是指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下位学习),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上位学习)时而产生的具有联合意义的学习。题干中,学习遗传和学习变异既不产生下位学习,又不产生上位学习,遗传会对变异产生影响,但是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遗传还有其他因素,因此二者是组合关系。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较低或包容范围较小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较高或包容范围较大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归属学习,是指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的统称。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A。

15

2.0分

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常常自我提问:“我对课文表达的内容清楚了吗?我抓住课文的重点了吗?”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
  • 复述策略
  • B.
  • 组织策略
  • C.
  • 计划策略
  • D.
  • 监控策略

正确答案是D,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分类。

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题干中,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常常自我提问属于监控策略。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是指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利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D。

16

2.0分

民辉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和焦躁等情感体验属于( )。

  • A.
  • 道德感
  • B.
  • 理智感
  • C.
  • 美感
  • D.
  • 荣誉感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情感的分类。

理智感,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题干中,民辉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和焦躁等情感体验属于理智感。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美感,是指根据自己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17

2.0分

当志君看到他喜欢的中国乒乓球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获胜时,欣喜若狂。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 A.
  • 心境
  • B.
  • 激情
  • C.
  • 应激
  • D.
  • 热情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情绪的分类。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大多是由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题干中,志君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获胜,欣喜若狂,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激情。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心境,也称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平静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应激,是人对意外环境的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18

2.0分

晓颖是个诚实,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晓颖的这些特征属于( )。

  • A.
  • 性格
  • B.
  • 能力
  • C.
  • 气质
  • D.
  • 认知

正确答案是A,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处理家庭、集体和社会各方面关系时表现出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调节自身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的情绪活动方式。主要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题干中,诚实,勤奋好学这些都属于性格的结构特征。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为干扰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认知过程包括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A。

19

2.0分

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境,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是( )。

  • A.
  • 脱敏法
  • B.
  • 强化法
  • C.
  • 幽默法
  • D.
  • 升华法

正确答案是D,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情绪调节的方法。

升华,是指一个人将受挫后的心理压抑,转向社会所能接受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的一种心理反应。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题干中,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属于升华法。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系统脱敏法,是指当个体对某些事物、环境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反应时,在个体身上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使个体对原本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产生敏感反应。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强化法,也称“操作条件疗法”,是指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可能再一次发生。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项,幽默法,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一种机智、双关、讽喻、诙谐、自嘲等的语言、动作的良性刺激来化解困难或尴尬,以摆脱内心的失衡状态。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D。

20

2.0分

国强认为欺负弱小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因此,他在生活中总是能自觉杜绝这样的不良行为,这说明其品德发展处于( )。

  • A.
  • 依从阶段
  • B.
  • 内化阶段
  • C.
  • 自主阶段
  • D.
  • 外化阶段

正确答案是B,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内化是指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形成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题干中,国强认为欺负弱小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而且他在生活中也总是能自觉杜绝这样的不良行为,体现了其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这说明其品德发展处于内化阶段。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依从,是指在他人的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C、D两项,为干扰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B。

21

2.0分

“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词语,描述的是哪类课堂氛围表现?( )

  • A.
  • 积极型
  • B.
  • 消极型
  • C.
  • 对抗型
  • D.
  • 顺从型

正确答案是C,回答正确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课堂气氛的类型。

对抗型的课堂气氛营造了一种混乱、失控的课堂,学生具有讨厌上课、不信任老师,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特点,课堂秩序混乱,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积极型的课堂气氛强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协调,总体呈现出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有机统一的特点,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B项,消极型的课堂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具有紧张拘谨、反应迟缓、心不在焉等特点,学生产生应付、被动、消极的态度和体验。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故本题选C。

22

8.0分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8分)

正确答案是错误,你答对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实施美育;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类文艺汇演实施美育。因此,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实施途径。

故上述观点说法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先判断正误,抓关键词“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以此来分析题干内容的正误。

23

8.0分

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8分)

正确答案是正确,你答对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参考答案】

此观点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间接知识经验,保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因此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

故上述观点说法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学习的特点。

先判断正误,抓关键词“以间接经验为主”,以此来分析题干内容的正误。

24

8.0分

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旨在获取成就,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稳操胜券的任务。(8分)

正确答案是错误,你答对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两种相反倾向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者,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者。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具有一半把握和一定风险的工作,善于将成败的关键归于个人是否努力,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求成型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率50%的任务,并不是稳操胜券的任务。

故上述观点说法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成就动机理论。

先判断正误,抓关键词“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稳操胜券的任务”,以此来分析题干内容的正误。

25

8.0分

场独立性的学生比场依存性的学生更优秀。(8分)

正确答案是错误,你答对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

场独立性个体能够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性个体能够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为外在参照,在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只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谁更优秀一说。

故上述观点说法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认知风格。

先判断正误,抓关键词“场独立性的学生比场依存性的学生更优秀”,以此来分析题干内容的正误。

26

10.0分

简述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0分)

参考答案: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其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 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 系统和深刻。

得分:0.0 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抓关键词“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分条列点叙述为什么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7

10.0分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在传承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为原则。

得分:0.0 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的意义。

抓关键词“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分条列点叙述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

28

10.0分

简述注意的品质。(10分)

参考答案:

注意的品质包括:

(1)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注意力于某个对象。持续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同一时间里一个人的意识可以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

(4)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和任务发生变化时,人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

得分:0.0 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

抓关键词“注意的品质。”,分条列点叙述注意的品质。

29

10.0分

请简述福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10分)

参考答案:

根据关注内容的不同,福勒将教师成长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这一阶段一般是刚入职新教师所处的阶段。一些新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2)关注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教师已经能够完全适应学校的生活,这时候教师的关注点会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即进入关注情境阶段。他们比较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教学时间是否够用、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这一阶段。

(3)关注学生。教师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下一个成长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成熟度的标志。

得分:0.0 分

收藏

纠错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抓关键词“福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分条列点叙述福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材料题共2题,共36分

材料一:

新学期,班主任李老师接了一个新班,李老师第一天走进教室,发现卫生状况非常差,桌仰椅翻,污物满地。看到这种情景,李老师一声不吭地拿起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然后又把桌椅重新摆好,一切都收拾好了,才请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老师打扫过的教室,全班同学一个个出奇的规矩。

第二天,李老师依旧如此,有一些同学说:“李老师让我们打扫吧。"李老师微笑着说:“不,这一周我做值日。”一星期后,李老师安排了值日表,每天值日的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就连卫生角落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教室卫生向来由学生轮流打扫,很少见过老师也做值日的。李老师不仅这样做了,而且做在学生之前,做得一丝不苟。学生由起初的费解,到后来的愧疚,以致最后肃然起敬。在李老师的带动下,这个有名的卫生差班,周周都能得到卫生流动红旗,这使大家得到了学校的表扬。

30

18.0分

(1)材料中李老师主要运用了哪种德育方法?(4分)

(2)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德育方法的含义和运用要求。(14分)

参考答案:

(1)李老师主要运用了榜样示范法。材料中,李老师亲自打扫卫生,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由起初的费解,到愧疚,最后肃然起敬,并且主动要求打扫卫生,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2)榜样示范法的含义:

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示范者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正面的文艺形象等。

运用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材料中,学生学习了李老师的行为,把李老师作为榜样,从而改变了班级卫生差的现状。

②指导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榜样的什么品质,怎样学习。材料中,在学生主动要求做值日时,李老师告诉学生这周是自己做值日,并认真执行,在李老师安排完值日表后,每天值日的学生也都非常认真负责。

③狠抓落实。学习榜样的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要开展必要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榜样与自己的思想行为联系起来,落实到行动上。材料中,李老师带领学生轮流打扫卫生,引导学生把思想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使卫生差班周周得到流动红旗。

材料二:

王老师是初中语文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最近她开始讲授古代诗歌单元。在教学时,她先是引导学生探索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刚开始学生总结不准确,经过多次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随后,王老师发现,当学生又学习五言律诗时,他们很快就能总结出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再后来,当学生学习七言律诗时,也很快总结出了其平仄规律。

本单元结束后,王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很快就能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31

18.0分

(1)请用迁移相关理论分析上述学习现象。(10分)

(2)该迁移理论对教学有何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学习现象体现了概括化迁移理论。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学习之中。因此,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十分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需要先掌握原理,形成类化,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的活动中去。掌握原理是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

材料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而平仄规律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共同原理,因此,学生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后,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五言律诗以及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正体现了概括化原理的掌握对迁移的影响。

(2)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

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教师除了将知识教于学生,也要启发学生们到知识中去学习概括相关知识中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概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搜索更多有关“ 形式教育论注重知识还是能力”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08-2024 ManBetXapp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